2016年2月7日 星期日

由圓澤禪師看「念佛法門」

文:唐岐
五濁惡世的娑婆眾生身心,要成就解脫,非常的不容易。蘇東坡所述的《僧圓澤傳》中,談及唐代李登本來在朝為官,官至光祿卿(晏客司膳的最高官員)。後來遇到了安祿山作亂,李登死於安祿山之亂。
李登的兒子李源,年少時過著富家子弟子的生活;及至他的父親過世後,感嘆人生無常,於是出家學道,懂得符咒與服食丹葯,也立誓不做官、不娶妻、不食肉,並把他父親在洛陽的宅院捐出來作為寺院,正是現今的「慧林寺」。李源在「慧林寺」內住了五十多年,那時有寺僧圓澤法師,很懂得經營管理,積蓄了相當財富。圓澤法師李源兩人都懂得音律,也就成了知音。兩人都有過人之處,旁人無從猜測。 
有一天,李源圓澤法師一遊四川青城山與娥嵋山。李源由於父親的關係,不喜歡京城官道,想要由荊州的水路沿著長江而上;圓澤法師則是想要由長安經斜谷的官道而上,兩人爭執不下。最後,圓澤法師也不再堅持自己的意見,兩人於是由荊州的水路而上。
到了「南浦」的地方,當船靠上岸時,看見一個婦女,懷著大肚子,穿著精緻的織衣在岸邊取水。圓澤法師看到後,哭泣著說:「我所以不想走水路,主要的原因就是害怕看到這一位婦女。」李源當時非常訝異的問明原因。圓澤法師說:「那一位婦女姓王,也是我未來的母親,她已懷孕三年了;我一直都沒來,所以一直都無法生下來,今天遇見了,我也逃不掉了。她若要生產時,希望你能用符咒幫他摧生,可以免了許多痛苦;出生三日後,你再來看我,我會對你一笑,作為我們之間的憑信;並且在十三年後的中秋月圓之夜,我們相約在杭州天竺寺外見面。
李源聽完後,非常的悲痛,也很後悔走水路。圓澤法師也就沐浴更衣,果然在傍晚時刻就往生了。那位婦女也在李源的幫助下,順利分娩。三天後,李源前往探視,嬰兒見李源到來,果然對李源微笑相視。李源於是把圓澤法師的事告訴了王氏。王氏也因此在山下厚葬了圓澤禪師李源也無心再遠遊,束裝回到慧林寺。回去後,問了圓澤法師的徒弟,才知道圓澤法師已經交代好了他的後事,好像預料到會有這樣的結果。 
十三年後,李源依約前往「天竺寺」。到了天竺寺,就在「葛洪井」的井邊,有牧童輕輕敲擊著牛角,唱著:
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莫要論。
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長存。
(今天與你相見的人,雖然不是過去的人,卻是懷著舊時的心。今日重逢相見,我們要以修道為重,不要再像以前那樣迷於世間吟詩作詞了。很高興你能依約而來,你所看到的人,雖然已不是過去的圓澤,但是我們的心性沒有生滅,不會因為轉世而有所差別。)
李源聽完後,知道他是圓澤法師,於是趨前問說:「澤公可好?」牧童答說:「李公真是一個守信約的人,我們現今俗緣尚未淨盡,不能再這樣留戀俗事了,要趕快精勤修道,將來還會有相見之時。」說完,牧童又唱了一道歌:
身前身後事茫茫,欲話因緣恐斷腸。
吳越山川尋己遍,卻回煙棹上瞿塘。
「吳越」是古代的一個國家,是現今的浙江省。「煙棹」是指江上的小船;「瞿塘」在現今四川境內。「身前身後事茫茫,欲話因緣恐斷腸。」從過去輪迴到現今,前世修道至今,也還不能解脫,死後又不知要投胎到那兒去。回首往昔,留戀世間的財富與世情,以致才有今天的結果,每想到這裡,就令人悲痛萬分啊
牧童唱完後,漸漸離去,從此不知去向。李源年壽八十,於慧林寺無疾而終。
圓澤法師生前即能預知未來,往生投胎時,又能入胎不迷,出胎也不迷,禪定之深,令人讚歎。然而,這樣的修行境界,還會對世間有所執戀,還不能証得永斷解脫,可見要仗著自力而解脫的困難度之高,不是我們未具禪定者所能領會。以圓澤法師這樣的境界,若能念佛求生極樂世界,當能往生上品,不致於再投胎為牧童,再度流轉於世間了。
在世間修行,容易受到外境的迷惑,若沒有圓澤法師這樣的禪定與智慧,往往一迷就下墮了,比如《山庵雜錄》有一則故事:在江西有一位絕學誠公,滿腹經論,卻隱居於山中。當時有七個人跟隨著他修行,最年輕的那位,善根特別好,智慧超越其它人,對修道有所領悟。誠公用三關來考驗他,都能應答如流,很得誠公的器重。然而不幸早逝,投生於山下一家百姓人家當兒子。她的母親在懷孕他時,父母兩人都有做了特別的夢。小孩才五歲,教他讀書,就能朗朗上口,不勞老師解說,就能分析語詞的義理,令眾人訝異。
有一天,他的父親帶他上山見誠公,他的父親把要生下他時,所作的夢告訴誠公。誠公算算時間,與往生的少年很接近,於是向小孩提起當時堪驗的三關語,並且問說:「曾記得否?」小孩點頭說:「是我說過的話!」誠公因此囑咐他的父親要好好的養育他、教育他。
別處的寺院得知這個小孩的天資異人,就用重金賄賂他的父母,希望收他為徒弟。小孩隨他們出家後,學習「魚山梵貝」來為各方施主作法事,因此獲得無數的供養金。日子一久,驕慢心與奢華心越來越強,最後迷於世俗名利心,做出很多破戒與不該做的事。誠公知道後,非常痛心,並對其他的學生立下了三個誡條,避免他的學生步上這位年少者的後塵。
這種情形在眾多的傳記中,屢見不鮮。尤其現今的道德風氣越來越低下,五光十色越來越迷人,善知識越來越少見,修行者的善根也越來越差,想要當生解脫,更是難上加難了。
《倓虛老法師佛七開示》中,述及清末民初高僧諦閒老和尚,有兩個特別的徒弟,一個學禪,一個念佛。諦老把想學禪的徒弟,送到镇江的金山寺,金山寺是當時的禪宗大道場。這個徒弟修了十多年,也收了許多弟子,當上了「首座」。或許因為名利現前,一時生起貢高我慢,導致道行退失,業障現前,死於投江。
另一個念佛的是諦老的同鄉,未出家前,是一個「鍋漏匠」,是專門在補摔壞的盤、碟、碗、磁器,直到四十多歲才想要跟諦老出家。諦老最初不肯,諦老說:「你不行啊!你要出家,都這麼大歲數了!又沒念過書,學「經教」自然是學不了;苦行你又受不了,你出家不是找麻煩嗎?」勸他多次,他卻堅持非出家不可。由於從小就認識,又是老鄉,諦老不得已說:「你一定要出家,就得聽我的話,我就收你做徒弟。」他說:「那是當然,我認你做師父,你怎麼說,我一定聽。」於是諦老接著說:「你出家以後也不必受戒,我給你找個小廟,你不要出廟門,就老實念佛,我給你找幾個功德主,護持你,供你吃飯。」他聽諦老的話,只要睡醒,就念佛。他從前做手藝挑東西,雙腿有勁,就繞著佛念,累了就坐著念。諦閒老法師也不知他念得怎麼樣了。就這樣過了三、四年;有一天,他告訴煮飯的老太太:「明天你不用給我煮鈑了,我不吃午飯了。」老太太以為明天必是有人請他。但是這三、四年也沒看他去那兒?他說在當地有兩個親戚朋友,他要出去看看就回來。老太太以為他出去一趟就回來。第二天老太太惦記師父,到了吃飯的時候,就去小廟看他回來沒有?進去一看,師父已站著往生了。而且站到諦老來處理他的後事,整整站了三天才倒下來。諦老看了後,說:「不錯呀!你這出家沒白出,比那些大法師、方丈住持高明多了,這樣的成就不多呀!」
一個不識字的文盲者,只靠著「阿彌陀佛」四字,而且只短短三四年就能有這樣的成就。我們現在的人都看懂淨土經,也聽懂法師的開示,再加上一生念佛,那有不成就的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