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6日 星期五

「明鏡顯月」看「念佛法門」

「明鏡顯月」看「念佛法門」 『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提映現中。』明鏡若是沾滿污垢,鏡中就照不出月亮了。「眾生心」若是沉淪世間,沾滿世間五欲,就像明鏡沾滿污垢,心中的「菩提月」就被污垢覆蓋,無法顯現出來。 彌陀第十八大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亦即念佛求生必定往生願。「至心」是「一心」異名,「信樂」是深信彌陀弘願故而欣樂。「至心信樂」是求生的「清淨心」,如清淨的「明鏡」必能顯「月」,也是「往生」必須具備的條件。「至心信樂」在「名號」之前,再由「名號」總持「至心信樂」。求生的「念佛者」也就不宜只是「執持名號」而忽略「至心信樂」的往生條件。 『至心信樂,欲生我國』與《觀經》:『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應當是同義。若是,「三心」可以用來闡述「至心信樂」,「往生的決定心」就更明確篤定了。 「至誠心者」乃不造作、不虛假,不「三心兩意」。若是口說願意求生極樂,內心又執念著事業、名利,放不下,那就是虛假心了。「眾生心」若是依然繫念世間,不欲出離,也像沾滿污垢的明鏡,何能與「如來大願心」交感? 「深心」是深切的信心,深信彌陀大願真實不虛;深信我念佛求生,必能感得彌陀接引往生,不起疑感。尚若「疑心」還在,心念就會浮動不安,猶如擾動一池水,無以「水月交感」。 「迴向心」乃將一切身口意業所修的善業,悉皆迴向願生彼國,不求世間富貴,不求升天福報,一心求生,清淨無雜、無染。 具備這「三心」,也就具備「至心信樂的清淨心」,猶如清淨的明鏡,必能與彌陀如來的「心月」感應道交,所以《觀經》說:『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

2022年9月15日 星期四

『念佛法門』偶思

《往生証無生》 莫說「念佛法門」不了義,最初雖是「有念」,念著「佛菩薩名號」,當達一心時,契入無妄念;了達「是心是佛」時,則顯自心「一真」,豈非了義? 「念佛者」求生淨土,一旦往生,即能証「無生忍」,亦即由「往生」証「無生」,豈非了義? 禪宗提倡「見性成佛」,現今眾生根機,也需要有「方便」,比如「看話頭」、「參公案」;何異「念佛法門」的「念佛」與「求生淨土」的「方便法」? 《念佛法門的殊勝》 「念佛法門」的「帶業往生」所以號為殊勝,類似現今的「應用軟體」。 「應用軟體」還沒出現時,一般人只能「望洋興嘆」。有了「應用軟體」,一般人沒有「程式設計」的專業,只要懂得如何使用,也能運用複雜的應用程式。不論程式多複雜,「專業人員」已為我們設計好了,只要懂得怎麼用就行了。 求生淨土的「念佛者」,雖然沒有甚深的「戒定慧」,也不甚了解如何「成佛」?只要依循如來的教導,念佛、發願求生淨土,如來自會幫我們輔出一條「成佛大道」。就像不必修學複雜困難的程式設計,就能使用「應用程式」。

2022年9月10日 星期六

《四種念佛》

漫談《四種念佛》 古德把各種「念佛法」歸類四種:持名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 1.「持名念佛」:「持名念佛」入手最為簡便,隨時隨處都可念,也最契合現今眾生的根機。只要一心繫念「阿彌陀經」名號,念念相續不斷即是。如《阿彌陀經》:「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2.「觀像念佛」:即觀佛的莊嚴像,如真佛無異。可以到寺院觀佛菩薩像,銘記在,時時影現在心中。 3.「觀想念佛」:以「觀像念佛」為基礎,觀想佛國淨土的依正莊嚴。如《觀經》中十六種觀法,可擇一或多而觀。 《觀佛三昧經》:「諸佛如來有身相光明,無量妙好。若有眾生稱念、觀察,若總相,若別相,無問佛身現在過去,皆能除滅眾生四重五逆,永背三途。隨意所樂,常生淨土,乃至成佛。」都在強調持名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乃無比殊勝。 又如《讚佛偈》:「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也是「觀想念佛」。 4.「實相念佛」:於念佛中,了達「能念、所念」性空寂;了無「生滅、有無、能所、言說、名字、心緣等相」,契應「生佛平等」之佛性。 四種「念佛法」中,古德都大力提倡「持名念佛」,如善導大師說:『眾生障重,境細心粗,識揚神飛,觀難成就也。是以大聖悲憐,直勸專稱名字。正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比如「觀像念佛」,眼看佛像莊嚴,心就能領受;但是眼睛離開佛像,就難以觀起來,「念佛心」也就中斷,無以相續;「持名念佛」就易於相續不斷了。 就往生而言,重在「欣願心」上,「四種念佛法」都能往生,沒有差別。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經疏》中提到「口稱佛名、讀誦、觀想、禮拜、讚嘆供養」都名為「正行」。亦即這五種行門,都能增長、深化「往生的欣樂心」;就如吃飯就能飽食,不一定要配菜料。只是善導大師會顧慮到眾生「境細心麁,識颺神飛」而強調「口稱佛名」為「正中之正」,其餘歸類為「助行」,並非否定「讀誦、觀想、禮拜、讚嘆供養」的重要性。 又如蕅益大師說:「若信願堅固,縱使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若無信願,縱使將此名號作個語頭,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一般,亦萬無得生淨土之理。」能否往生,全由「信願」之有無,不在持名之深淺。 這四種念佛法,就事相方便而言,「後後深於前前」;然而,「方便」能通達「究竟」,比如「持名念佛」若能念佛念到「一心」,世間塵緣全歇下,「能所」頓空,獨留「名號」相續不斷;全心「名號」,「名號」全心;以「心性」本然空寂,無礙隨緣普現一切相。以一切相緣生無性,故而無住一切相,是名「般若實相」。若此,「持名念佛」何異「實相念佛」?猶似夏蓮居居士一首偈語: 『彌陀教我念彌陀,口念彌陀聽彌陀,彌陀彌陀直念去,原來彌陀念彌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