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日 星期日

《三種發心念佛人》

依我人根機差別,可概略分成「三種發心」之求生淨土念佛人:

一是受到痛苦的逼迫,一心想脫離苦難而求生淨土。

二是發心解脫輪迴大苦而求生淨土。

三是具菩薩根性,發菩提心求生淨土。

求生淨土的最初「念佛者」,多以出離「世間苦」為「初發心」。除非善根深厚者才會以「成就菩提心」而求生淨土。如《觀經》中,韋希提夫人因為難忍世間帶來的痛苦而求生極樂,世尊對韋希提夫人的開示就未提及「發菩提心」。但是在《無量壽經》中,世尊在為阿難尊者開示「往生三輩」中,都有提及要「發菩提心」,兩者的差異在於「應機眾」的根機差別不同。

發心不同,果報自然會不一樣。有無「發菩提心」除了涉及根機差別外,也涉及果位高低。然而,「淨土法門」最終都在引導眾生「發菩提心」;因為「菩提心」最能開啟法身慧命,是成佛的種子,所以「發菩提心」被稱為「善中之王」。諸佛所成就佛國淨土,也無非要利益眾生,引導眾生成就「菩提心」,所以「發菩提心求生淨土」很能契應如來的本願,也是「念佛者」最能與如來感應道交的發心。

我們「初發心」者,在面對生活中,不免感觸「人生不如意者十常八九」,苦多樂少的人生。比如有人生來五官殘缺不全;或有人年少即父母雙亡;或有人雖有父母卻三餐不繼。即使人身、家庭都能圓滿,或有感情不陸、事業不順,處處有苦難言。在「離苦得樂」的人性本能下,沒有人會想活在苦趣中,人人都急迫的希望「離苦得樂」;相對於「極樂世界」的思衣得衣、思食得食,身心妙樂如「三禪樂」,怎不令娑婆眾生一心響往而求生呢?

阿彌陀佛思惟五劫才建立了「極樂世界」,所要引導的眾生,當然也包括了怖畏娑婆痛苦的眾生。這也是《彌陀經》所以強調極樂世界乃「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為是是要引導這類「初發心者」求生佛國淨土。此類念佛者,只要信願堅定,雖然未發菩是心,也能獲得如來接引而往生淨土。然而此類「求生者」的「信願心」卻不易堅定,因為有「追求快樂」的心,容易雜染世間愛取心,容易相應世間的「貪欲習性」。又如世間有大福報者,尤其是「欲界天」的殊勝欲樂,令世間人趨之若驚,致使「意志不堅的念佛者」會迷失於「五欲樂」而動搖所發的「求生心」。

「念佛者」若能在求生的過程中,洞見世間「空、苦、無常、無我」的本質,發起「解脫輪迴大苦」的心志來求生淨土,當能有力的厭離世間五欲,不被染著。所發「求生信願」自然能堅定不移,不被五欲所惑亂。

《圓覺經》說:「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迴,先斷貪欲,及除愛渴。」古德也為我們強調:「業不重不生娑婆,愛不斷不生極樂。」世間的「愛渴」執力,會令眾生身不由己的輪迴不息,這股拉力也正是障礙求生淨土的主要力量。

「求生淨土的念佛者」雖然仗著「彌陀願力」在加持,然而求生淨土的「心力」也必須大過世間愛渴的「拉力」,否則也無以成辦往生心志。就如氣球會自然的往上飛,若是一直拉住氣球不放,氣球也無以上飛。

放眼世間所見,處處五光十色,人們在業力牽引下,名利爭奪。「念佛者」若是不能歇下這股名利心,跳出五欲旋渦,何能止息這股輪迴拉力?我們過去生生世世,都屈服在這股拉力之下,已是很自然的事。就如念佛時,念著念著,就浮現家庭、事業的雜念,或現起欲樂心。

尤其在家念佛者,時時繫念兒女,從小到大,念念情繫他們的未來,事事操心,念念都在加深輪迴的大拉力。這股親情大拉力,已經是多生多劫了,不但深根蒂固,已達到無功用行的境界;反觀「求生淨土」的「欣樂心」非常生疏,難以跟這股「大拉力」比擬。「念佛者」若不能時時深觀世間無常、生命危脆的事實,從而深切的發起解脫輪迴的道心來念佛。「佛號」在「世間拉力」下,那有力量來抵禦這股強大的業力?臨命終時,兒女親情一旦現在前,「佛號」也就不得力了。所以發「生死心」來念佛,對深染世間五欲的我們,就至為關鍵、緊要。

反之,「念佛者」若能發起解脫生死的心志來念佛求生淨土,「佛號」聲聲中,就具有息下世間情執的拉力;日久功深,「佛號」不但能夠有力的降伏世間五欲,更能解脫輪迴的動力下,具足深切的「信願力」來與「彌陀願力」感應道交。我們若能如此發心,念佛不輟,直至臨終,何懼往生一事不能成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