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7日 星期二

讀 憨山大師《示念佛切要》札記

讀 憨山大師《示念佛切要》札記 「念佛求生淨土」這一法門,為的要解脫「輪迴大苦」,了脫生死。若是還不知道「生死的根源」在那?要怎麼了呢?換句話說,「念佛的心」,沒有踫觸到「輪迴生死根」,那麼「念佛」怎麼能夠了生死呢? 古人說:「業不重不生娑婆,愛不斷不生淨土。」「欲界眾生」因為緊執世間「渴愛」,才會投生在娑婆世界,也才無法成就「往生淨土」。所以「愛慾」是生死的「根株」,也是障礙往生西方的一大所在。 我們無始以來,輪迴至今,都是「愛慾」在推動。想想過去,何曾一念離開「欲愛」的繫縛?也才會生死輪迴不息。 現今「念佛求生西方」,如果連心中的「欲愛」都沒有去觀察它、感受到它的干擾,就會一邊念佛,一邊隨順「欲愛」滋長;這樣的「念佛」,就與生死不相關了,「求生」的心念也會沒有力量。到了臨終時,「世間的渴愛」的習氣就會現前,那時才發覺「念佛不得力」,就懊悔莫及了。不是「念佛法門」不靈驗,而是沒有掌握到「念佛要領」。 因此,勸告現今「念佛者」,要明確了知「心中渴愛」是生死的根本,也是障礙「往生西方」的一大要素。確要在念佛時,要有捨掉「世間渴愛」的「出離心」。比如在家念佛時,心中如果還繫念著「兒女子孫、家產、事業」,就會像墮在「生死火炕」中無法出離。這樣念佛,就會「一面念佛,一面滋長世間執愛」,念佛只會滯在「表層意識」,無力淨化心中的「渴愛」而不得力。 想想念佛時,「兒女之情」現前時;這一聲「佛號」是否能夠不被所轉?如果還放不下世間情愛的纏綿,心念就跳不脫世間執著,如何了得生死? 「世間情愛」從無始到現今,已爐火純青,根深蒂固,而「念佛求生西方」的發心才不久,顯得非常生疏,「念佛」才會感覺「不得力」。若要念佛得力,眼前的「親情、家產、名位」要能看得破、放得下;臨終時,「求生西方」的「念佛心」才能作得了主。 所以勸勉念佛人,念佛要掌握要領,就得發起「了生死」的迫切心。念佛時,要在「生死根株」上,念念斬斷。若能念佛中,求生西方的「欣樂心」,念念照斷「世間執愛」,當下就在念念了生死,不用等到臨終才了生死。

2023年6月19日 星期一

《老實念佛》

偶思《老實念佛》 「老實」指內心誠摯不虛偽,比如老實的面對自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會「老實念佛」的人,必然認清自己的智慧渺小,才會驚歎「彌陀大弘願」,深信不疑,才會澈底放下自己的「知見」與「我慢心」,皈依彌陀。若是還存有自己的「知見」,就還未能澈底放下「我慢心」,就未能「老實念佛」。 「老實念佛」的人,也必然不再繫念「人天福報」,才能老實念佛。「老實念佛」的人,也必然明決所修持的「念佛法門」最契應自己根機,偷心已死,不會再去追尋其它高深法門。 蓮池大師是一位通宗通教的「淨土祖師」,有人問蓮池大師「修行方法」,大師答:「我平生所務,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乃至臨終預知時至,大眾圍繞他,懇請開示時,大師要大眾「老實念佛,莫換題目」。

2023年6月4日 星期日

論『散心持名能往生嗎?』

論『散心念佛能往生嗎?』 在「經典」中,似乎未曾見「散心念佛」的文句,淨土祖師雖然有提到「散心念佛」,但是祖師多在說我們「娑婆眾生」會有「散亂心」,是必然的,那是無始以來的習性,無法一時淨化。最初念佛,也必然會有「散亂心」。祖師為了鼓勵眾生不要屈服於頑強的「散亂心」,只要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精進不懈,「散亂心」就會在精進心下,漸漸成就「一心」。如印光大師在《與陳錫周居士書》中鼓勵說:『散心念佛,難得往生;一心念佛,決定往生。』 澫溢大師談及「散心念佛」時說:『欲決定得生極樂世界,又莫如以「信為前導,願為後鞭」。信得決,願得切,雖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願不猛,雖一心不亂,亦不得生。』 沒有「真信切願」的往生心願,就算念佛念到一心不亂,也不會往生。若有真切的「信願心」,雖然「散心念佛」也能往生。 澫溢大師的【散心】乃是對【雖一心不亂】而言,而非指「妄念紛飛的散亂心」。亦即雖然一時做不到「一心不亂」的定心念佛,只要【信真、願切】,也能往生。所以不能把【散心念佛亦必往生】說成【還戀繫世間欲望,妄念紛飛的「散亂心念佛」也能往生】,否則一念之差,就相差十萬八千里了。因為澫溢大師接著說:『何為願?一切時中,厭惡娑婆生死之苦,欣慕淨土菩提之樂,隨有所作,若善若惡,善則迴向求生,惡則懺願求生,更無二志,是名為願。』 「信真願切」的「願」,乃【一切時中,厭惡娑婆生死之苦,---惡則懺願求生,更無二志。】有這樣的「厭惡娑婆生死之苦,更無二志」的心,怎麼還會「還繫念世間執愛」?豈非成了二志?所以「散心念佛」不會是指「戀繫世間欲望,妄念紛飛的散心念佛」,只是念佛還無法達到沒有妄念。就如印光大師在《復黃涵之居士書三》中說:『念佛之法,重在信願。信願真切,雖未能心中清凈,亦得往生。何以故?以心中有佛為能感,故致彌陀即能應耳,如江海中水,未能了無動相,但無狂風巨浪,則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現矣。』 我們凡夫最初念佛時,不免還會有妄念的干擾,只要「信願真切」,不被世間渴愛所迷失,堅定「信願」,就會被彌陀所攝受,猶如「湖面雖然還有波紋,卻不影響影現月影」。大師這樣的說法,可以說明澫溢大師的「散心念佛亦能往生」的最佳註解。 「如江海中水,未能了無動相」,即是習性還一時無法淨盡,還無法達「一心不亂」,但是只要沒有「狂風巨浪」,也能映現明月,只要「信真願切」,也能感通如來大願心。所說的「狂風巨浪」,當是指染著世間欲望,迷失於世間執愛而妄想紛飛,又沒有懺悔心,才無法相應「往生淨土」的條件。就如蓮池大師說:『口雖念佛,心中胡思亂想,以此不得往生。』 「定」是「散」的反義詞。善導大師的《觀經疏》把前十三觀,判為「定善」,最後「三觀」判為「散善」。善導大師說:「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廢惡以修善。」「散」也不是指「散亂心」,而是指沒有「得定」而言。 《觀經》前十三觀必須依於「定善」成辦;「十四觀」以後,是接引「定心」不足的「散心」凡夫。也是「定心念佛」與「散心念佛」的差別所在。這個「散心念佛」指不具足「定心念佛」而言。 《觀經》談及「散善」行持:『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迴向發願生彼佛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散心眾生」雖然觀不成前十三觀,只要具備以上「三條件」求生極樂,也能往生。只要「信願」堅定,就能「少分或多分」的成辦這三項「散善」。此當是相契「散心念佛往生極樂」的明確旨義。 總結上述,『散心持名能往生嗎?』就澫溢大師的「散心念佛」是指尚不具備「定心念佛」而言,若具足「深信切願」亦能往生。若把「散心」誤解為「染著世間執愛,妄想紛飛的散亂心。」當難以具足「往生淨土」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