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4日 星期一

《淨念相繼》(已刪)

《淨念相繼》 《楞嚴經、念佛圓通章》:『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把成就「三摩地」(三昧),分為三個過程: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 一者。都攝六根。「眾生心」無不時時刻刻在攀緣六塵,喜聽「美音」,想看美色,想吃美味---,心念隨著外境紛擾不息。「心念」要止息妄動,首在「都攝六根」,攝心歸一。 「都攝六根」最初方便,以「繫念所緣境」最善巧,比如「觀呼吸」,繫念「呼吸」一進一出,或繫念「佛菩薩名號」,令心內觀,止息外境攀緣。當「佛號」口念心聽時,舌根、耳根、意根就攝受專一;此時眼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去聞氣味,舌根功能也隱沒,身子也不會放逸動搖。「六根」不再攀緣外境,一心一意攝於「佛號」,「妄想」伏住不起,是為「都攝六根」。 二者。淨念相繼。「都攝六根」一心念佛,「佛號」清明了知,一句一句的念過去,心念明明了了,沒有妄念,即是「淨念」。 「淨念」最初,猶似一個「點」,一個「念」,如「阿、彌、陀、佛」是四個念,四個不相連的「點」。直至念誦純熟,「佛號」漸漸一氣呵成,由「點」相續不斷,連成「線」,即是「淨念相繼」。 成就「淨念相繼」的「念順」乃「由尋而伺」。「尋」有著來來去去的念頭,就像貓在找老鼠,過程中的「念頭」是斷斷續續的找。當找到了,就一心專注在老鼠的動作,念頭不再移動了,專一注視,相繼不斷;不論老鼠抬頭或駐足,都明明了了,即使在評估捕捉時機,也沒有離開當念,即是「伺察」。就如「阿彌陀佛」四個字,不斷的誦過去,明明了了,但是都沒有離開「念佛心」當念,相繼不斷,是「淨念相繼」。 契「淨念相繼」並不難,以「觀呼吸」來說,緣住「呼吸」一進一出,只要【持之以恆】的精進,緣住「呼吸」的心念,就會慢慢「由緊而鬆」,「攀緣習性」的干擾會逐漸淡化,直至輕輕一提,「呼吸進出」明明了了,「淨念相繼」就漸漸了然於胸。 「淨念相繼」的心念越是「寬鬆」,「觀照力」就越是明利。就如我們用力看小字,就會忽視旁邊的動靜,心念放鬆下來時,周遭的動靜反而明明了了。「放鬆身心」的「伺察」有淡化「分別習性」的力量,「定心」也會從「淨化分別習性」中增長,也當是成辦「淨念相繼」的一個「要訣」。 「佛號」起起落落,「念佛心」則相繼不斷,任運而行,或可說是「一心不亂」的行相;若能再依於「串習力」,直至「無功用運轉作意」,「作意行相」泯息,當能直契「三摩地」。 《楞嚴經》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旨在開示由「憶佛」成就「念佛三昧」的要領。世尊開示以「如子憶母」來憶佛,猶如遊子思念母親的慈愛。只是「遊子」能夠不假思索的憶起母親的「慈容」與「慈愛」,「念佛者」則不易觀起佛的相好莊嚴,以及交融「如來不思議悲願」。 古德提倡攝心於「如來名號」,以名攝德,就比較容易觀得起來。「以名攝德」,意謂「名號」中含攝如來救度眾生的「大悲願」在其中,而非只是單誦「名號」;就如「如子憶母」,憶念母親的慈容時,含攝著「母愛」在其中。如是「佛號」不斷的誦過去,聲聲交融如來的「恩德」,「淨念」相繼不斷;猶似「浪花」起起伏伏,生生滅滅,大海不增不減,由此趣向「三摩地」。

2022年11月5日 星期六

《聞是佛名》、《地藏經》與「名號功德」

《聞是佛名》22。11。6 《地藏經、稱佛名號品》:『過去恆河沙劫,有佛出世,號寶性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一彈指頃,發心歸依,是人於無上道,永不退轉。又於過去 有佛出世,號波頭摩勝如來,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歷於耳根;是人當得,千返生於六欲天中,何況志心稱念。---』 「聞是佛名」的功德非常大,但是「聞是佛名」的「聞」,不應該只是「聽到名號」而已,而是「名號」融合了「深信與勝解」佛菩薩成就的智慧與願力,才名為「聞」。「志心稱念」是一心不亂的稱念「名號」,若能「志心稱念」,功德就更不思議了。 《占察經》說:『若雜亂垢心,雖復稱誦我之名字,而不名為【聞】。』 為什麼不能「名為聞」?《占察經》說:『以不能生決定信解,但獲世間善報,不得廣大深妙利益。』 以「雜亂垢心」稱念佛菩薩名號,不名為【聞】,因為沒有「深信與勝解」佛菩薩所成就的大願力,念起「名號」,就不免滲雜世俗的「名利心、貪愛心」,令心紛擾,不相應「名號功德」。 【聞】是「雜亂垢心」的反義,乃一心無雜的聽聞,具清淨深信的「至誠皈依心」,對佛菩薩願力有著「決定信解」;念佛時,也才能相應「名號功德」而獲得「大利益」。所謂「大利益」,應當也可以是指「是人於無上道,永不退轉。--是人當得,千返生於六欲天中。---」或「往生淨土」等等大利益。亦即,以「雜亂垢心」稱名,沒有「深信與勝解」,就無法獲得大利益,只能獲得「世間善報」。也當是憨山大師所說:「口念彌陀心渙散,喊破喉嚨也枉然。」要能成就「大利益」,就得扭轉「雜亂垢心」為「一心」,所以古德強調:「集心一處,無事不辦。」 「信解與一心」兩者乃相輔相成。「信解」不足,就會有所疑惑,有疑的心念,就會浮動不定,無法成就「一心」。反之,「信解」越深,越能「一心堅定」。如《彌陀經》:『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一心不亂。---』 「聞說阿彌陀佛」在前,而後才會「執持名號」直至「一心不亂」。亦即,要有「信解」,才會堅定無疑的「執持名號」,直至「一心不亂」。就如《彌陀經》先為我們介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讓我們對極樂世界有了明確的「信解」而生起「欣願心」,才能說為【聞說阿彌陀佛】。而後才「執持名號」成就「一心」。 求生極樂的「念佛者」,要成就「一心念佛」,時而誦「淨土經典」來生起堅定的「信解」,或「依文觀境」,「直觀」佛國淨土的「依正莊嚴」來生起「欣願心」,當是善巧的。有強烈的「信解與欣願心」,才會放得下世間執愛,才會成就「一心」。若只是強調「執持名號」而忽略了「聞說阿彌陀佛」的「欣樂心」與「求生心」,就本末顛倒了。 《地藏經》與「名號功德」21。1。11 持誦《地藏經》必有無量功德,當中當以「持佛菩蕯名號」來滅罪增福,最為殊勝。如《觀無量壽經》說:『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名號」是佛菩薩所成就的功德代號,只要一心至誠繫念「名號」,當下「心識」就在轉染為淨,轉化無始以來的「染業」為「淨業」,所以念「佛菩薩名號」必能「滅罪增福」。 只要能「至誠」念佛,必能夠「感應」佛菩薩的願力。如《地藏經、忉利天宮神通品》中說:『時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告聖女曰:汝供養畢,但早返舍,端坐思惟吾之名號,即當知母所生去處。』只要「一心思惟如來名號」就能感通如來的威神力,「名號」像是通關「密碼」。 又如《閻浮眾生業感品》:『汝可志誠念清淨蓮華目如來,兼塑畫形像,存亡獲報。』只要對著畫像,一心繫念「清淨蓮華目如來」的名號,就能感得如來在夢中告知亡者去處。 《無量壽經》中也說:『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乃至十念」也表示感應重在「至誠、深初」而不在量,重在「至心信樂」、「一心繫念」。《地藏經》用了相當大的篇幅詳述「名號功德」,除了《稱佛名號品》外,其它章品也一再重述著「名號功德」利益,概括了胎兒出生時、成長後,乃至臨終時、往生後,都能依於「持誦名號」獲得現世利益,如《如來讚歎品》:『聞是地藏菩薩摩訶薩名者,或合掌者、讚歎者、作禮者、戀慕者,是人超越三十劫罪。』 《利益存亡品》:『未來現在諸眾生等,臨命終日,得聞一佛名、一菩薩名、一辟支佛名,不問有罪無罪,悉得解脫。』 《見聞利益品》:『若未來現在諸世界中,六道眾生臨命終時,得聞地藏菩薩名,一聲歷耳根者,是諸眾生永不歷三惡道苦。』等等。 我們眾生心思會隨順「名利、欲樂」流轉,導致妄想紛飛,念起「名號」少會有親切感。這也是難以與佛菩薩的願力感應道交的主要原因。不是「只要依文誦經」,或「誦念幾聲名號」,就能獲得感應,必須歇下世間攀緣心來啟發「一心至誠」,才得已現起親切感應。 如何才是「一心至誠」?大致而言,應該要能感知自心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有了這樣的反照心、自省心,才會有「欣上心」。 「一聲歷耳根」,也應該不是耳朵聽到「名號」就不落三惡道。而是由聽聞了佛菩薩名號功德,啟發「一心至誠心」,才能與佛菩薩的大願心感應道交。如《占察經》:『若雜亂垢心,雖復稱誦我之名字,而不名為聞。』 我們眾生持誦《地藏經》,心繫佛菩薩名號,乃至禮拜供養,由此來懺悔業障、厚植善根,不但「現世」能夠離苦得樂,感得佛菩蕯護念;「來生」也能由此法緣趣向「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