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5日 星期三

淺談「信願行」


「信願行」是往生極樂世界的三資糧。澫益大師說:「非信不足以啟願」,比如不相信有玉山,或者不相信自己也能登上玉山,就不會去登玉山。原則上,具備基本的「往生的信心」,應該不難,只要深信彌陀如來所發的大願真實不虛、只要深信念佛發願往生,就必定會相應彌陀的大悲願。有了這兩「信念」,就應該就具足基本的往生信心了。
「求生的願心」堅定與否,涉及「人生智慧」,比如若是把「家庭、事業」擺在他的人生第一順位,心思就跳不出「家庭、事業」的繫縛,「求生的願心」只會在很空閒的時候才會想起來,願心會很微弱。除非他能感觸到世間無常、苦多樂少、人生到頭來終將如夢一場。有了這樣的見地,心念才有可能從內心深處發起厭離世間,放下執愛,轉而欣願極樂世界。亦即,世間五欲的厭離心尚未親切前,雖然有「求生極樂心」,但是在臨終時,未必能夠經得起考驗。
古德說:「情不重,不生娑婆。」我們眾生對世間的情愛的執著非常深重,若是沒深入觀察「世間無常、空、苦」,很難生起深切的「厭離心」。如果我們能做到如古德所說「厭離世間的急迫心,猶如久處在牢獄中,一心想著要趕快離開;求生極樂之心,猶如遊子思念著故鄉的雙親,日也相思,夜也相思,只想趕快回到故鄉。」有了這樣「念佛心」,當能轉「求生極樂心」為人生第一順位。
或有不留戀世間名利,但是會欣樂「天道」的妙樂。「天道妙樂」能滿足我們「欲界眾生」無數的欲望,對我們有著強大的吸引力。只是「天道」的快樂也只是一時的,當福報消完後,就會隨著業力下墜了,無法解脫「輪迴大苦」。
總之,把人生意義放在追求世間富貴,頂多也只是獲得數十年富貴,身後也只是白骨一堆。若是求生「天道」,五欲受用雖然比之於人間勝過百千倍,終究會福盡而墜,也是無常。唯有求生極樂,不但能夠離苦得樂,又能聽聞無上妙法,証得永恆的涅槃大樂。若是能有這樣的見地,「求生極樂的願心」當能趨向堅固,不但不會去追求曇花一現的世間富貴,也不會去追求短暫的「天道之樂」。
澫益大師說:「非願不足以導行」。發願成為「音樂家者」,就會把「音樂」擺在他的人生第一順位,日日沉浸在音樂的學習中,不會再被其它「欲樂」迷失他的心志。「求生極樂」的願力若深切,必然會珍惜短暫的生命,時時念佛、拜佛,或觀想西方依正莊嚴來繫念彌陀如來,不會再去迷逐世間五欲。「時時繫念彌陀」,當是「行」的要旨。

2018年2月28日 星期三

《觀經》「三心與三福」

《觀經》「三心與三福」 《觀經》說:『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只要具備這「三心」條件,就必與彌陀如來大願心感應道交,往生極樂國。 《彌陀經》:『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與《觀經》三心,不但沒有衝突,而且是吻合的。 《觀經》三心,可以是《彌陀經》一心的釋義。「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必然具足「至誠心、深心」,因為「念佛心」不至誠、不深切,何能成就「一心不亂」?要成就「一心不亂」,「念佛心」就必然要「至誠、深切」。「深信、切願」也同時在其中,因為「信不堅、願不深」,也必然被「世間渴愛」所左右,不會一心不亂的執持名號。 【至誠心】者:至者真,誠者實,真誠不虛假之心。若是口說願意求生極樂,內心又希望擁有家庭、事業,滿足欲樂,就不是「至誠心」,是虛假心了,是二心。 【深心者】:深信之心,在理上有兩方面:一者,深信自身是輪迴生死至今的罪惡凡夫,並深信「念佛求生極樂世界」是吾人解脫輪迴大苦的唯一希望。二者,深信釋迦牟尼佛所言真實不虛,深信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真實不虛。比如遇到煩惱,是否還能志心信樂,不為煩惱所動搖? 【迴向發願心】者:乃在生活中,將一切身口意業所修的善業,悉皆迴向願生彼國,不求世間富貴,不求升天福報。亦即在生活中的「起心動念」中,時時憶念極樂,一心求生。也是在生活中,念念貫澈「信願行」的「行」。 《觀經》說:「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迴向發願,願生彼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三心」是往生必備條件,「三福」則是涉及品位的高低。「三福」的「迴向發願,願生彼國」即是契入「三心」。若完備「三福與三心」必「上品上生」。 上品中生者:未能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 上品下生者:信因果不謗大乘,有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 中品上生者:若有眾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惡。以此善根,迴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 中品中生者: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義,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大願,聞此事已尋即命終,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 下品上生者:或有眾生,作眾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讚言:『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作是語已,行者即見化佛光明,遍滿其室。見已、歡喜,即便命終。乘寶蓮華,隨化佛後,生寶池中。 下品中生者:或有眾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業而自莊嚴。如此罪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為讚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讚彼佛光明、神力,亦讚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為清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華之內。 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2018年1月24日 星期三

三等「念佛人」


《勸修淨土切要》一書中,把「念佛人」慨略分成三等人,大意如下。
『一者』。深信彌陀四十八大願,堅定發願往生極樂,以信願真切,能老老實實的一心念佛,不論是穿衣、吃飯,抑或工作,都能不忘往生極樂。坐也阿彌陀,行也可彌陀;工作再忙,也不忘抽空念佛。今日如是,明日也如是。今年如是,明年也如是。這等人一定能與彌陀大願心感應道交,獲得彌陀的護念。命終之時,一定能夠獲得接引往生極樂世界。』這類人已於過去世深植善根,業障輕微,貪瞋痴薄,才能不被世間名利、五欲所迷惑,也才能夠老實實的一心念佛,不受大妄念的干擾。這樣的善根眾生,現今已屬少數。
『二者』。讀過《淨土經典》,也知道念佛的好處,但是迷戀世間的心念也很重,浮沉在五欲樂中,念佛的正念很微弱。每當在念佛時,心念就妄念紛飛。雖然偶而也會發起精進念佛,「念佛心』卻也很快就熄滅了,道心總是一暴十寒,往生的願力似有似無。明明知道念佛要專一,自心卻雜念不斷;也知道生命短促,應該精進念佛,就是放不下世間欲念,處在懈怠中,提不起精進心。心中也明白念佛的大利益,往生的「信願心」就是生不起親切感,做不到專精念佛。心理也明白時而現起貪瞋痴,卻也發不起至誠的懺悔心,以致虛度時光;久而久之,「信願心」成了口頭禪。除非當生能夠激發所積的「善根」,發起「出離世間」的堅定心志,才能老老實實的精進念佛,成就往生的淨業。我們一般人多屬於這類人。所以,若要當生成就「信願心」,首在深觀世間無常、空、苦的事實,發起堅定的「出離心」,出離世間五欲。也唯有深初的發起「出離心」,佛號才能不被五欲所迷亂,心繫西方不忘失。
『三者』。雖然念佛,卻口念心不念,只重表相形式。聽到人家說念佛好,就跟著念佛,不會去想知道念佛對自己的人生有什麼意義?聽到人家說參加法有功德,就去參加法會,喜歡熱鬧。到了道場,不是閒話多,就是到處攀緣,胡思亂想,不知要精進用功。雖然跟人念了一天佛號,卻也與「信願心」不相應。或有參加法會的目的,旨在求消災治病、發財等等;或有為了打發心中的空虛感而去參加法會,完全不了解「念佛的真實義」。問他是否發願往生西方?總是問東答西,自覺那是不可能的事。這類「念佛人」也不算多。
我們多數念佛人聽了法師開示,或閱讀法語時,多多少少也能了解念佛的一些利益,也覺得往生極樂也很不錯。所以發不起「求生的心志」的原因,雖然很多,最常見有三:一是彌陀如來所成就的極樂世界不能深信。二是沒有真正去了解念佛的廣大利益。三是被煩惱所擾亂、掛礙世俗名利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