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7日 星期日

「念佛者」超越死亡的恐懼

文:唐岐
我們凡夫都會「喜生畏死」,每在重病時,就會害怕死亡,慌恐不安;心中很明白一旦死亡,就會離開親人,失去所建立的家庭事業,畏死的念頭不斷的油然現起。
花開花落,日月輪轉,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這是很平常的道理。然而,死亡將落在自己的身上時,就難以接受「世間無常」的事實。我們只要無法接受「無常」,心中就不免會排斥死亡,生起恐懼。
佛陀告訴我們「生死」只是緣生緣滅的現象,當下「心性」不生不滅。只是我們凡夫尚未現觀「緣起實相」前,就不免有生死的分別心,喜生厭死,免除不了面對死亡的恐懼。
《心經》說「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心經》教導我們依於「諸法空相」的般若來解脫死亡恐懼。只是對於尚無法現觀「諸法空相」的我等凡夫,要如何止息「死亡的恐懼」呢?
大慈大悲的如來,依不同的眾生根器,演說了各種不同的法門。具備「空性智慧」的利根者,教導「以智為導」,在「諸法畢竟空」的般若下,現觀「緣起無生」,無懼生死。不具備「止觀定慧」根基者,也能依於「淨土法門」由「信」而得度,止息死亡恐懼。
佛陀在《楞嚴經》中開示「念佛憶佛,當來必定見佛」。「念佛者」只要一心念佛,就必然被如來所攝受。只是我們眾生難以至誠信受。念佛時,不大相信彌陀猶如在眼前聽我們念佛;禮佛時,也不能相信彌陀在眼前看我們禮佛,內心雖然不會去否定經典,卻也生不起至誠的深信。
在《僧祇律》中,有一則故事說:「波羅脂國有二比丘共伴來詣舍衛,問訊世尊,中路口渴無水,前到一井,一比丘汲水便飲,一比丘看水見蟲不飲。飲水比丘問言,汝何不飲?答言:世尊制戒,不得飲蟲水故。彼復勸言:長老但飲,勿自渴死,不得見佛。答曰:我寧傷身,不毀佛戒;遂便渴死,即生忉利天上,天身具足,是夜先到佛所,禮足聞法,得法眼淨。飲水比丘,後日乃到佛所,佛知而故問:汝從何來,為有伴否?彼即以上事答。佛言:癡人!汝不見我,謂得見我,彼死比丘已先見我。若比丘,放逸懈怠,不攝諸根,雖共我一處,彼離我遠,彼雖見我,我不見彼。若有比丘,於海彼岸,能不放逸,精進不懈,斂攝諸根,雖去我遠,我常見彼,彼常近我。」
當中的「持戒長老」信受遵循佛陀的教誨,持戒清淨,寧死也不願意飲蟲水。另一比丘,執著色身,認為一旦色身死了,就無法見到世尊了。執意保有色身聞法修行,才能成就道業。把生命看得比持戒重要,以致為了保命而寧可破戒而飲「蟲水」。
「破戒比丘」被世尊罵為「癡人」,說他是一個很沒有智慧的人。誤以為見到世尊的色身才是見佛,不能信受「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不契「見法即見佛」的奧義。
我們現今雖然無法親聞世尊說法,但是只要「一心念佛憶佛」,也一樣能感得世尊的護念,就像「守戒長老」為世尊所護念一樣。
「守戒長老」命終後,立即化生於「忉利天」為天人,具有五通神。在宿命通下,知道自己依於「持戒功德」、「憶念三寶的功德」而為如來所攝受。長老立即以天眼與神足通來到世尊處所聽聞佛法,就在聞法後,立即証得「法眼清淨」,入於聖位,功德何等殊勝啊!
長老所以能夠超越死亡的恐懼,在於對世尊的教法有著「至誠的信念」;深信依持如來的教誡,必能引導他走向解脫輪迴,永息大苦,才能毫不遲疑的以生命奉行教法,寧願渴死也不犯教誡。事實也証明了佛弟子只要能一心皈依三寶,堅定信念,就會得到如來的慈悲攝受,不離不棄。從這個啟示中,我們也能明白「念佛者」一心皈依彌陀,把生死交給彌陀,就能夠和長老一樣,被彌陀的佛光攝受。
我等末法眾生,離佛涅槃已久遠,所幸三寶尚在,世尊遺教尚在,念佛法門尚還在,只要信受如來語,信受「一心執持名號,發願求生極樂,是人命終時,必得彌陀攝受,心不顛倒而往生極樂淨土。」由此也能止息恐懼,相似解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