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3日 星期四

【是心是佛】

【是心是佛】 「念佛法門」必須繫念「佛」來作為「所緣境」,所念的「佛」有「法身、報身、應身」。「法身」無相,對「觀慧不足,神識飛揚」的眾生,緣不住「法身」,無法以「法身」作為「所憶想的佛」。 世尊在《觀經》開演「報身佛」的莊嚴,讓神識飛揚的「眾生心」能夠先有個「相」令心安住,由此來「憶佛念佛」。《觀經》:『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善巧的引導眾生從「有相」下手,從佛的莊嚴相來「想佛」,「定慧」也會由此增長,再以「般若智」明見「是心是佛」。 《觀經》的「想佛」,並非先修習「禪定」,而是「由信導慧」,先令眾生對「如來功德力」深具「信心」,深信『諸佛如來是法界身,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明了如來法身遍一切處,眾生的起心動念,如來都能知曉。只要眾生至誠憶佛念佛,就感得「如來法界身」入於眾生心想中,獲得如來攝受護念。不論眾生「知或不知、感不感」,「如來法身」都在攝受「念佛人」。有此深信,念起佛來,猶如「佛」在眼前,令心「至誠恭敬」而專一,善巧的由「信」而「定」而「慧」。 從「萬法唯識」來看「是心是佛」,更能引導「念佛人」由「信」導「慧」,明見「所念的佛」乃自身清淨心所現,悟見「是心是佛」。如《解深密經》:『諸毘缽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彼與此心,當言有異?當言無異?」佛答說:『善男子!當言無異: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識故。』 比如觀佛的三十二相作為「所緣境」時,此時的「能觀的心」與「所觀的佛相」是相同呢?還是不同呢?世尊回答說:「沒有不同!」因為「能觀與所觀」無非「唯心所現」,由自己的心性所現,怎麼會有差別呢? 《解深密經》又說:『若彼所行影像,即與此心無有異者,云何此心還見此心?』所觀的影像,既然與心無異,不就變成「自心見自心」嗎? 世尊答說「諸法中不會有自見法的情形」,就像「眼不自見眼」一樣。我們的「心」觸及境緣時,都會隨境「影現」該境的影像。比如把花放在明鏡前,明鏡中就顯出花的影像,即鏡即花,「鏡與花」不一不二。 「花」的影像乃依於「花」的本質而現的,「明鏡」不會無故現出「石頭」影像。「念佛者」所憶想的「佛相」,也如是依於「佛的相好本質」而現。以眾生有「妄想分別」,才會把所憶想的「佛」,誤以為「心外」之佛,不能明見所想的「佛相」乃自心所現。觀佛的三十二相也如是,所觀的「佛相」由心所現,心佛不二,「是心是佛」。 《觀佛三昧經》也說:「若人至心繫念,端坐觀念色身(佛的相好),當知心如佛心,與佛無異。」「心如佛心,與佛無異。」是「是心是佛」的異名。 我們眾生所以無法親証「是心是佛」,全在於有「分別妄想」,才會在「想佛」時,把「佛」誤認為「離心別有」,不契「是心是佛」。

2023年3月18日 星期六

「淨土法門」的「他力與自力」

偶思:「淨土法門」的「他力與自力」 彌陀如來第十八大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第十八大願」強調「念佛者」只要念佛求生極樂,必能仗著「彌陀願力」而往生,顯示「他力」的殊勝。只是,「念佛法門」雖然偏於「他力法門」,下手簡易的法門。但是,不等於「念佛」不需要「自力」,就能成就【至心信樂,欲生我國】的願力。就如陽光普照大地,但是住在深洞暗處的眾生感受不到陽光,除非眾生心懷「欣樂陽光」,才會有動機走出深洞;否則,即使烈日當空,陽光也照不到眾生。也如漂浮在大海中的眾生,當「如來大悲船」到你眼前要救度你上船,若是還緊抱著「家當」不放,感受不到登船的「信樂心」,也會無意登上法船。 世尊在《彌陀經》開示了「極樂世界種種莊嚴殊勝」,讓眾生欣樂極樂世界的同時,一而再,再而三的【勸請】眾生要「發願求生」。眾生如果不能自發「願往生心」,彌陀如來的「大悲願」即使再深澈,也無可奈何;就如《楞嚴經》:『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如來大悲願」雖然攝受一切有情,眾生若是依然緊執著世間,不肯出離,如來即使「悲願萬千」,卻也無可奈何,顯示「自力」的重要性。 蕅益大師說:『云何為願?一切時中,厭惡娑婆生死之苦,欣慕淨土菩提之樂。隨有所作,若善若惡,善則迴向求生,惡則懺願求生。更無二志,是名為願。』往生極樂的「心志」要堅定,必須自心感觸「世間空、苦、無常」,生起「出離心」,求生的「心志」才會親切,這樣的「親切感」,他人是無法取代的。若是發不起「出離心」,「如來悲願」再如何呼喚招手,眾生也會「視若無賭」。如果還自覺「世間富貴」還值得追求,「願往生」的心志,就不可能是堅定的,這方面是可以自我檢視的。 求生極樂的「信願」要堅定,還要時時將「一切善行」迴向「求生極樂」,過去無知的「惡業」,要時時懺悔,祈求「帶業往生」,才能堅固「欣願心」。「善行」若是不迴向極樂,內心不免會「隱約」戀執著「人天欲樂」,不自覺的掩蔽了往生的大門,若是輕易忽略過,直至臨終前才發現自己的「輕慢心」,那就來及了。若能時時「迴向求生極樂」,就在時時深化求生的「欣願心」,也是在成就「至心信樂,欲生我國」的要件。

2023年3月3日 星期五

《念佛人不著魔》

偶思《念佛人不著魔》 《彌陀經》:「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十往生經》:「佛言:若有眾生,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臥,若晝若夜,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 由以上「三經」所示,「信願堅定」的「念佛人」,必然不會被魔所擾。「魔障」多是出現在「禪定的身心效應」上,如《楞嚴經》明示在修証過程中,會有「禪定的身心效應」出現,若迷失正見,執著身心所顯現的境界,就會有「五十陰魔」。但是世尊開演《淨土經典》,並沒有開示有「魔障」的「對治」。主要原因,應當是「信願堅定」的「念佛人」必為佛菩薩所護念,不會被魔擾;何況「佛號」本身就是無上神咒,有著如來無上「威神力」攝受。 印光大師說:『近來修行者,多多著魔,皆由以躁妄心,冀勝境界。勿道其境是魔,即其境的是勝境,一生貪著歡喜等心,則便受損不受益矣!』 「念佛人」所以會帶來「魔障」,多在於【希求聖境】而迷失「正念」。就如口中念佛,心裡卻想要看到「佛相」或「天宮、光明」等等境相。不知「一心念佛」所出現的「境相」是感通來的,就像兩木相磨生起「火相」。即使一心感通了「聖境」,也要不貪著,依然只管「一心至誠念佛」。若是一見「勝相」,就生起「歡喜心」而放下「念佛心」,反而瓦解了「至心感應道交」,讓「歡喜魔」有機可乘。 或有「念佛人」深感世間苦,想要早日歸西,往生極樂,這也背離了「一心念佛」的「正念」。因為「念佛人」應當把「色身生死」交給彌陀,才能「一心念佛」。若是不堪世間「病苦、逆緣」,只希望快快逃離世間,往生極樂,不但失去「一心念佛」,也讓「魔軍」有機可乘。就如印光大師開示:『若不一心念佛,唯求速死,必定招起無量劫來怨家,令汝橫死。不但不得往生,待至將死,魔力已去,則苦不勝言,當生邪見,必致墮落。』 不論「禪淨」,在修習過程中出現了「勝境」,《楞嚴經》說:『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當是「不著魔」的「正知見」。不論出現什麼樣的「聖境」,都要只管正念正知「一心念佛」。比如念佛時,出現了「佛像 及菩薩諸天等等像」,就只管「一心念佛」,不執一切境。如印光大師開示:『倘正念佛時,或有忽現佛像 及菩薩諸天等像,但心有正念,勿生取著,知所見之像,乃唯心所現。雖歷歷明明顯現,實非塊然一物,以心淨故,現此景象,如水清淨,月影便現,毫無奇特。』 印光大師又說:『今則偶有所見(聖境),便生畏懼,不敢念佛,其心已失正念。幸非魔現,倘是魔現,由不敢念佛之故,便可令魔入彼心竅,令彼著魔發狂,喪失正念。』 我們「觀佛像」,觀到「佛像」清明現前,這「佛像」是自己的「清淨心」所現,就像明鏡無塵垢,鏡明照「像」時,「像」即影現在明鏡中。如果不明白「唯心所現」而生起「恐懼心」,反而會亂擾亂了「正念」,引來魔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