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5日 星期三

《臨終心情》念佛

《臨終心情》 能夠安心於「臨終心情」,無憂無懼,他的「生命智慧」一定已經過千捶百鍊了,不是「聖者」也當是個「智者」了。 一般人要安住在「臨終心情」當念下,進行思惟觀察,很難做到。「念頭」會身不由己的不停閃爍,難以安住,為什麼?因為「惶恐不安」,心神難定。想到要離開世間了,六道輪迴可畏,卻不知要到那兒去?「不知道」正是深沉的內心恐懼,會令心無法安住於當下;或者想到要離開長伴的親人、子女,不捨的心情就會湧上來,怎麼能無憂無擾呢?我們若是還沒看破世間「空、苦、無常、無我」,「憂悲苦惱」就會時時從內心現起,吹皺一池春水。若真能清明澈見無常、無我,世間還能有什麼事繫縛你,令你惶恐不安呢? 臨終時,除了「善法」能幫助我們外,其它所擁有的親情、名利、權勢,都無所助益。《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說:『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捨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 臨終時,只能自己面對死後的未來,除了「善惡業」跟隨著你,世間沒有人能夠陪伴你,名利、權勢,也絲毫帶不走。臨終時,最好的良伴,是平時所修習的「善法」。就「念佛者」而言,信受「如來悲願」,發願求生淨土,並時時深化這股「願力」;到了「臨終時」,強大的「願力」就會引導我們前行,也將是臨終心安的一大支柱。 「念佛者」的「世間厭離心」與「西方欣願心」若不夠清明親切,到了臨終時,若稍有「違緣」或聽聞親人哭聲,就有可能亂了方寸,「佛號」就使不上力。要能使得上力,常安於「臨終心情」而念佛,或觀想「西方依正莊嚴」而念佛,就至為緊要,不宜忽略「觀想」的助行。 「念佛者」最初修習「觀想臨終心情」,「念頭」不免會被「世間執心」所擾動而閃爍不停。只要時時觀照世間「空、苦、無常、無我」,日久功深,必能有力的「厭離世間執愛」;就像大氣球往上飛時,綁住氣球的細線會被「向上的欣樂心」漸漸掙開。一旦能安住在「臨終心情」中念佛,念頭就能安住在當念中覺照,當能在「名號」中觸及世間「空、苦、無常、無我」,逐漸有力的解開世間繫縛,念佛的「法喜」隨之湧現,不同過往。 印光大師在閉關時,關房門上貼有警策文:『虛度七十,來日無幾,如囚赴市,步步近死,謝絕一切,專修淨土,倘蒙鑒愚,真是蓮友。』據說,印祖的念佛堂,完全沒有供奉任何佛像,只掛著一個「死」字,令心安立在走向「臨終」而精進念佛,而非強調「唯是執持名號」。 一直以來,我也時常如此觀想「臨終心情」而念佛,從中獲益良多,深感這是一門殊勝的「念佛觀」。

2022年5月4日 星期三

《禮佛一拜.滅罪河沙》

《禮佛一拜.滅罪河沙》 「禮佛一拜,滅罪河沙」,會有這麼大的力量嗎?信者有,不信則無。聽過一則佛典故事:一位老婆婆把「六字大明咒」念錯了三十年。有一天,一位喇嘛經過附近,看到老婆婆的房子上方很光亮,知道裡面有大修行人,就決定去參訪。結果只看到一位念錯「六字大明咒」的老婆婆。喇嘛告訴他發音錯了,老婆婆也聽從法師的糾正,重新起修。喇嘛離開後,再回頭看那房子,已沒有之前的光明,大吃一驚。喇嘛於是趕緊回頭跟老婆婆說:「其實您念的音是正確的,我只是在考驗你對法的真誠心,才這麼說的。」老婆婆聽了法師說他很有「至誠心」,一定能夠成就,高興的跪下來頂禮。喇嘛離開後,再回頭看,房子上的光明更明亮了。故事說明修証「貴在一心至誠」,「禮佛功德」也當如是。我們眾生若是懷有「我慢心」,就會障礙對法的「一心至誠」。少了「一心至誠」,也當是難契應法門的一個障礙因素。 《地藏經》:『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眾生在「貪瞋痴」習性下,無止境的在造「貪瞋痴業」,業障高過須彌山。在無止盡的業海中,若能以上述那位老婆婆的「至誠的恭敬心」與「信心」禮佛,當下「全念是佛念」,即截斷了「貪瞋痴」妄流,令「誠敬心」得以點燃心中的「自性光明」。星星之火足以燎原,「智光」若起,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破萬年愚。這樣的「禮佛功德」,一損一增,豈只滅罪河沙? 《楞嚴經》:『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十方如來無時無刻佛光攝受眾生,眾生禮佛時,必能感通十方如來悲願,就如嬰兒哭叫母親,必得母親的回應。《楞嚴經》:『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禮佛」是「憶佛」的一種。眾生真能深信「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必能發「至誠心」禮佛;當下「生佛」交感,如明鏡照月,月在鏡中,即鏡即月。即使業障尚未能完全淨化,未能見佛如目前,自得心開;也必被十方如來所護念,只要一心奉行恆持,必定當來見佛,去佛不遠。由「禮佛」交感如來悲願的功德,何只「滅罪河沙」所能形容。

2022年5月1日 星期日

《感應道交》

一【感應】 瞋心重的眾生,面相就會與「瞋心」交感而得「兇相」。或者心現起邪惡的心念,做出傷天害理的事,會自然的感得地獄業報;或者為善感得升天,何嚐不也是「有感而應」? 我們從電視看到地震、火災造成無數人家破人亡,心中感得流下憐憫淚,便是「有感而應」。佛菩薩有大神通力,感受無邊眾生處在煎熬的苦難中,故而發下「眾生無量誓願度」之「應」。 《地藏經》中地藏菩薩在因地為光目女時,為了救度在地獄中受苦的母親,聽從當時的阿羅漢指示:『捨所愛,尋畫佛像,而供養之。復恭敬心,悲泣瞻禮。忽於夜後,夢見佛身,金色晃耀,如須彌山,放大光明,而告光目:汝母不久,當生汝家。』 我們眾生心只要以「至誠心、恭敬心」來憶佛,如來皆能知之。倘若不能感通,無非是心未至誠,如鏡有塵垢,明月才無法在鏡中顯現。至於能不能滿所願,得有具足的因緣。 光目女的母親所以能脫離地獄,並非是如來去救拔出來的,而是其母所說:「蒙汝福力,方得受生為下賤人。」如來的「功德力」雖然是救拔其母不可或缺的「因緣」,但是其母親能否脫離地獄,光目女所作的福力、所發的願力,才是主要因素。從這個例子來看世間人到寺廟燒個香、拜個佛,不問自己的發心與努力,就希望他的家庭、事業脫離苦難,一帆風順。這樣的「因地心」,怎可能感得那種「果地」的感應? 「求生極樂的念佛者」,一心繫彌陀,憶想西方;到了臨終時,會感得彌陀如來現身迎接,即是有「此因心」而應得「此果」。為什麼能與如來感應道交呢?《觀經》說:「如來法性身,入於眾生心想中。」如來法性身遍十方界,眾生只要以「深切的至誠心」憶想如來,如來就會感應眾生所想、所念。如《觀經》中韋提希夫人被其子阿闍世王幽閉,萬分憂愁,於是遙向世尊而五體投地禮佛,頭禮下去時;世尊正在闍崛山,立即知道韋提希的心念。當韋提希頭抬起來時,世尊與大目健連及阿難,已現出在其面前。因此,一心至誠求生佛國淨土者,必然感得如來攝受,也是無庸置疑的。 某些人由於「過去世」有「念佛」或禪修的善根,今生有可能在某因緣時節發起「善根發相」,比如有念佛者於念佛中,或禪修中「見光、聞香、見蓮花」,乃至會見到某些凈土瑞相,當是感通過去善根因緣,才映現出這樣的善相。遇到這種感應,《楞嚴經》說:『不作聖心,是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要以「平常心」看待這類感應,而且要只管一心念佛、憶佛,莫作他想,切莫執為聖境,否則心念將會迷失正念,失去念佛的「正因」。 若是口中念佛,心求世間名利,何來感應「如來悲願」?或有「為求瑞相或神通而念佛」,因地不真,果必招紆曲,或有感來鬼神,也就不足為奇了。 「念佛者」一心繫念彌陀,不求感應而自然感應如來大願心,才是「真感應」,猶如明鏡照月,月現明鏡中,是本然的事。 二【如何與如來感應道交?】 《金剛經》說:「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或有「念佛者」聽了「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會感到很疑惑,「念佛」求生佛國淨土,怎麼變成「行邪道」? 《金剛經》說:「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如來」是「諸法實性」,所以《金剛經》說:「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又說:「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以「般若智」照見諸相非相,離一切相來契得「諸法實性」,由此感通「如來」。非外求於境相所能証得,所以想要以「世間三十二相、音相」來明白佛的「法身」,那是背道而馳。 《金剛經》說:『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只要我們對《金剛經》所說,一心「淨信」,就能以自心清淨心感通如來。亦如《禮佛偈》:「能禮所禮性空寂 感應道交難思議。」禮佛時,心念專一、至誠的「清淨的信心」,當下即與如來的悲願「感應道交」。 「念佛法門」也如是,「念佛者」以「至誠清淨信」與如來悲願「感應道交」。 如何與如來「感應道交」? 《金剛經》說:「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或有「念佛者」聽了「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會感到很疑惑,「念佛」求生佛國淨土,怎麼變成「行邪道」? 《金剛經》說:「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清淨體性」乃無來無去。《金剛經》又說:「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此乃「語言道斷,心行處滅」方能契得「實相無相」;是以「般若智」照見諸相非相,離一切相來契得,而非外求於境相所能証得,所以想要以「世間三十二相、音相」來明白佛的「法身」,那是背道而馳。 世間說有,佛陀也會說有,如《金剛經》說:「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但是佛法善用「聲相、名相」方便來引道眾生入佛法大海,只是不著名相,即相離相,不被名相所染。「念佛法門」也不例外,一句「阿彌陀佛」,令「眾生心」截斷「妄想習性」的洪流,投向彌陀如來的大願海,轉「追逐五欲心」為「欣樂如來大願心」。無始以來的「染污心」就在「聲聲佛號」中,漸漸「轉迷為悟」、「轉染為淨」。 《禮佛偈》:「能禮所禮性空寂 感應道交難思議。」以「清淨的信心」禮佛時,心念專一無妄想,乃至泯息「能所分別」,當下「清淨心」即與如來感應道交。也如《金剛經》說:「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 這也是「念佛」時,必須以「深切的至誠心」來生起「淨信」、念佛求生淨土,才能與如來感應道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