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5日 星期一

《心淨國土淨》

《心淨國土淨》 《維摩詰經、佛國品》:『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這句話或有人誤解為「只要心念當下沒有妄想,憶念清淨,就是心淨,當下就是佛土。」甚至有人高唱「心淨就是所謂往生淨土」。那就大大偏離了《維摩詰經》的旨義,也當未了解「念佛法門」了。 《維摩詰經》此品在說菩薩「發菩提心」,要如何來成就「佛國淨土」?不同於「淨土法門」的極樂世界,那是彌陀如來已成就的「佛土」,並且成就如何接引眾生往生「彼國淨土」。 《維摩詰經》說:『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所以者何?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隨所調伏眾生而取佛土,---。』世間紅塵中無盡煩惱的眾生,是菩薩成就佛土的道場;菩薩必須自心清淨,並且教授眾生直至「眾生心清淨」,才具備「成就佛土」的當中一個條件。 又說:『菩薩如是,為成就眾生故,願取佛國,願取佛國者,非於空也。』《維摩詰經》強調要成就佛土,就得發菩提心,為眾生行「菩薩道」,而非安住在「空性」中所能夠成辦。更不是心中無妄念,就是心淨,就是淨土了。「淨土」的「淨」,包含了三方面:自心淨、眾生心淨、環境淨,缺一不可。 菩薩如何成就眾生?《維摩詰經》:『四無量心是菩薩淨土---;四攝法是菩薩淨土---;方便是菩薩淨土---。』菩薩必須先成就「四無量心」、「四攝法」、「三十七道品」等等方便道,才能教授眾生「心清淨」。並且發願「菩薩成佛時,具足一切功德,國中沒有「三惡八難」,命不中夭,人人具足清淨持戒---。」等等無量功德藏,何其深廣。 「自心淨」是妄想淨盡、貪瞋痴淨盡如舍利弗尊者,非是尚具煩惱的眾生。《維摩詰經》的應機眾都是已解脫的大阿羅漢,或已發「菩提心」的菩薩眾。不同於《念佛法門》的應機眾,多是在苦海中無以出離如韋提希夫人。《彌陀經》的應機眾雖然也是舍利弗尊者,但是世尊說《彌陀經》時,是無問自說;因為如來所成就的佛土,唯佛與佛能知了,舍利弗尊者當時只能是聽眾,無以發問。世尊在《彌陀經》也一而再,再而三的勸請眾生求生淨土,而非要「念佛人」在紅塵中成就淨土。 「念佛法門」號稱「三根普度」,走的路是「易行道」,到了極樂世界成就「無生法忍」再行菩薩道;不同於《維摩詰經》的「難行道」,直接深入紅塵行菩薩道來成就佛土,兩者有極大的差別,不宜混為一談。 《心淨國土淨》 《維摩詰經》佛告訴你,心淨則國土淨,心一淨了哪裡都清淨。什麼叫環境不好,你心不好了環境就不好,心好了環境樣樣好。你說這個地方吵死了,還有人要聽那個最吵的音樂呢, 阿難天天要明心見性,他說你到哪裡見啊?「清淨本然,周遍法界」 「境隨心轉」,比如心地喜愛整潔者,他的房間也一定乾淨、整齊、美觀;佛國淨土也如是由「心淨」引生。 《大智度論》:『深心清淨故,能教化眾生,何以故?是煩惱簿故.不起高心、我心、瞋心故,眾生愛樂信受其語,教化眾生故得淨佛世界。』菩薩心地清淨,沒有眾生的貢高傲慢心,不會有自私心、貪心、瞋心;唯有謙卑、柔軟、寬容、慈悲,才能獲得眾生的信任而喜愛親近;菩薩也才得以度化眾生,共同成就莊嚴道場、清淨國土。 聖賢的言行會影響身邊的人,小則家庭和樂,大則國泰民安。如「經典」也記載「國王」若能力行「十善業」教化人民,他的國土、他的人民多能行十善,過著祥和安樂的生活。 《大智度論》說:『彌勒佛出時,人皆行十善,故地多珍寶。』彌勒菩薩成佛時,世人受到菩薩的感化而行十善,才感得世間多七寶的莊嚴世界。娑婆眾生則是染著貪瞋痴,有惡口、諂曲心、慳貪心、自私自利心等等不善心,才會感得穢土;充滿荊棘、高山、沙躒,有風災、水災、火災等等眾多天然災害。 《維摩詰經、佛國品》:『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這句話或有人誤解為「只要心念當下沒有妄想,就是心淨,當下就是佛土淨。」不知「淨」包含了三方面:自心淨、眾生心淨、環境淨。 《維摩詰經、佛國品》:『(菩薩)隨其方便,則成就眾生;隨成就眾生,則佛土淨;隨佛土淨,則說法淨;隨說法淨,則智慧淨;隨智慧淨,則其心淨;隨其心淨,則一切功德淨。是故,寶積!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佛國淨土」是如來清淨心教化眾生,令眾生心導歸清淨而成就莊嚴國土。 換句話說,眾生心若心懷「貪瞋、惡口、諂曲、慳貪」當是不相應如來的淨土悲願。 帶業往生,伏住「貪瞋心」,放下世間的執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