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4日 星期一

求生淨土的『欣願心與厭離心』

求生淨土的『欣願心與厭離心』 《淨土十疑論》中說:『欲決定生西方者,具有二種行,定得生彼:一者厭離行,二者欣願行。』古德也說:「不見地獄重苦,勤修無勇;不見淨土勝樂,欣求念淡。」「厭離行與欣願行」是「念佛法門」的兩大行門,必須同時並行,缺一不可。「厭離世間的心」有多親切,「求生西方的欣願心」才會有多親切。 「厭離行」是「求生」的根本要件。少了世間「厭離心」,就必然還執愛世間,何能生起「求生西方」的「欣願心」呢?比如還戀執世間權勢、名利,希望來生大將軍,或心繫情愛,願來世再結「連理枝」,就不可能對世間生起「厭離心」,何能生起「求生西方」的「欣願心」呢?決定往生的大動力,在於明見世間「空、苦、無常」的真相;親切感受「五陰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聚會苦」等等世間苦;乃至照見「六道輪迴大苦」,才會有親切「厭離心」,堅定往生心志。「厭離心」有多親切,「求生西方的欣願心」才會有多親切。 現今「念佛者」雖然明了世間有「八苦」,似乎忽略「出離心」的修習,忽略勤觀「世間空、苦、無常」來生起親切厭離。偏重一心持誦「佛名」,認為只要信受「念佛求生」就必能往生,卻忽略了臨終時,只要「執愛世間」未降伏,「渴愛」一起,就會障礙往生。若是到了臨終時才覺悟這個事實,人生已無法重來了。 「欣願心」的生起,來自感受「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如世尊在《彌陀經》中談「執持名號」之前,為我們介紹「極樂種種殊勝」。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極樂眾生所住宮殿乃七寶莊嚴,不用為「住房」憂心,更不需為三餐奔波,也沒有病痛,不用害怕「老死」,壽命無量。 「法諦」的受持上,極樂世界的風聲、樹聲、鳥聲都在為自己說法。也不必擔心沒有「善知識」的教導。在極樂世界能親近觀音、勢至諸大菩薩;又能隨意飛往十方法界,供養十方諸佛,聽聞無量法音,法緣是何等的殊勝。而且必至「一生補處」,不必憂心成佛的困難。由此「迴觀」娑婆無量苦,就會有【猶如處在臭味熏天的廁所,不想久待;也如久困的囚犯,一心只想出離牢獄】的堅定往生心志。 若是觀「世間苦」來返照「極樂世界的種種殊勝」,就猶如【長時離鄉背井的遊子,迫不急待的想要回到日夜思念的故鄉;也如病痛在床,一心急求良葯救治;也如嬰兒不見母親那般的著急。】「欣願心」自然親切的生起。 從「稱名念佛」中,感受世間無量苦,又深感自身無以出離,不得不呼喚著彌陀如來攝受,生起親切的「欣願心」。同時,「以名召德」,感念如來為眾生成就極樂世界的悲願,就會在「名號」下越念越法喜中契應彌陀如來悲願,入於大願海中,未生實已生。

2023年9月10日 星期日

『念佛』偶感

『念佛』偶感 最初念佛時,不免會妄念紛飛,為了強力對治「妄想」,會講究念了多少「佛號」?念了多少「時間」?隨著念佛的時間越長,「妄想習性」雖然依舊,卻也少了一些。堅定的念佛心志,當是最初念佛要領。 「念佛」時,慢慢「覺知」妄念生起,即顯示「觀察力」在增長。「覺知妄念生起」的重點,不在「息卻妄念」,因為「妄想習性」未淨化之前,「妄想」就像「石壓草」,壓也壓不住。「妄想」的粗念,來自於戀執世間的「執著」,不能了達世間乃「無常無我」的真實相,才會習慣性的執著它、戀執它,擾動「念佛心」。也因此,不是「表層意識心」想息掉「妄念」就能息掉。 在「覺知妄念生起」的過程中,重點乃先放在「覺知力」的定心增長,不斷的「覺知」佛號的起滅,或念頭的起滅。漸強的「覺知力」即漸漸淨化「攀緣習性」,也同時漸漸具備「觀照世間無常」的「覺照力」,也是瓦解「妄想習性」的「觀慧力」。 最初的「覺知力」的定心修習,或可修習「身念處」,或「持名念佛」,口念心聽,句句入心,當是甚為善巧的方便。觀照力」增長後,再修「空性智」,明了妄念本空,依於「無明妄動」而有,「理事並進」就更為善巧。「覺知力」尚未增長前,雖然對「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很有「欣樂心」,但是不免受到「世間執愛心」的擾動。若是沒有去增長「覺知力」,觀照世間「空、苦、無常、無我」的觀慧,「念佛心」就不免受到「妄念紛飛」的習性干擾。所以《淨土十疑論》中說:『欲決定生西方者,具有二種行,定得生彼:一者厭離行,二者欣願行』。「欣願極樂心」與「厭離世間心」,必須同時並行,乃至互相迴照,「欣願心」才會快速增長。或觀極樂殊勝,同時迴照世間空、苦、無常;或感觸世間無常的當下,迴觀往生極樂的殊勝。還沒能成辦「覺知力」的基本定心前,「厭離心與欣願心」會難以同時迴觀,也是所以會強調「覺知力」的所在。 「念佛者」若是放不下世間執愛,「欣願心」就會像「氣球」被繩子綁住,飛不上天空;雖然很想要「求生極樂」,「潛意識」卻戀執著世間,當是難以成就「決定往生」的一個主要障礙。 若能時時觀照「世間無常、無我」,於「佛號」中,時從「名號」中照見色身「不淨」或「無常」;或從「名號」中深感慶幸得聞「念佛法門」;或「名號」中唯念彌陀如來的悲願;或「名號」中期望親謹「觀音、勢至諸大菩薩」說法----。不論時而壓離世間苦,時而欣樂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都會令「極樂欣願心」與「世間執愛心」互為消長。「世間執愛心」漸漸消彌,「欣願心」就漸漸增長。再回頭觀照「都攝六根,淨念相續」,當會感受越來越有力。直至,「名號」一提,頓覺「欣願心」猶似在「萬里無雲」的睛空中清明覺照,相續不斷。

2023年8月29日 星期二

【你的念佛是那一個層次?】

【你的念佛是那一個層次?】 (文/李炳南居士全集:《往生極樂世界真實秘密的訣竅》 這時代能夠好好修凈土念佛法門,是最為殊勝的。他是末法時代眾生的大慈舟航。 修這個法門,要緊的就是要深信切願,好好地努力念佛。 講到努力念佛,有正功夫跟助功夫。正功夫,可以分為四個層次來說明: 第一個層次,我們念佛的時候必須時時心存恭敬————應當了知,如來的法身是周遍一切處的;不但大殿佛像才看他是佛,其實一色一香,莫非是佛的妙色妙心! 如此,我們對所處的環境一一皆作佛觀,那麽我們的言行自然恭敬,不再懈怠。 🔴🔴恭敬,乃是為趨向無上菩提之秘訣! 第二層的功夫,既然我們念佛有時候靜坐下來,就應當放下萬緣————將平日的雜事、妄念掃除。然後攝心一處,繫於一句的萬德洪名。也就是南無阿彌陀佛之聖號。就好比湍流的船舫,栓於樁上,自然能免除流失的災難。 第三層功夫,正持名的時候,必須將此六字洪名,或者四字,從心想起,由口念出,依耳攝入————就好比三輪來回轉動。務必: 心,要想得清清楚楚! 口,念得清清楚楚! 耳,聽得清清楚楚! 如此,自念自聽,字字靠緊,其中勿使打失一句。 第四層的功夫,我們念佛的時候,無論口誦、意持,應當使令完全沒有雜音,單純佛號之音————而因為阿彌陀佛的法身是周遍一切處,佛的光明也是周遍一切處,所以我們念佛的時候,由我出心聲,心聲入於佛的光明,佛的光明入於心聲! 所謂的心聲,就是能念佛的心發出所念佛號的聲音。 如此,心聲佛光就交融一片,那麽我就是彌陀,彌陀就是我。這個我就是我們能念佛的真心,當下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我們能念佛的真心。 能夠依照上頭所說精進的修去,層層的拶入,使令熟處轉生,生處轉熟。 我們最熟處,也就是我們凡夫眾生,貪染五欲六塵的心是最純熟的,要逐漸把它轉變成為生疏的。 生疏的佛號,我們要轉變得非常純熟的。 那麽,等到我們修到第四個層次,就是一心不亂功成的日子。

2023年8月26日 星期六

「十萬億佛土,如何往生?」

偶思「十萬億佛土,如何往生?」 「神足通」是「六神通」之一,經典中常以「飛行虛空」和「此沒彼出」來形容。然而,「神足通」的飛行速度有快有慢。五通仙人的神足不如阿羅漢來得快速;阿羅漢的神足不如法身菩薩來得快速。 在《寶積經》中,世尊在王舍城鷲峯山說法時,談到如來的聲音沒有分界,不會近聽就聽得清楚,遠聽就聽不清楚。神通第一的目健連尊者,想要測度世尊說法的聲音到底能夠傳到多遠?經中說:「時大目連自於其坐忽然不現」。以神足通飛到須彌山頂,乃至飛到三千大千世界各邊界聆聽世尊的法音,都依然一樣的清晰。這樣的神足速度,已超越世間的時空慨念與經驗思惟。 世尊知道尊者的心意後,以佛力令尊者飛過西方九十九恆河沙數的佛土,來到「光明幡世界」。尊者在「光明幡世界」聽世尊的法音,還是一樣清楚。光明王如來就告訴尊者說:「諸佛法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你不要再測試了。」 尊者向光明王如來懺悔後,問自己身在何處?才得知已飛越九十九恆河沙數佛土世界。尊者自忖著,憑著自己的神足力,是無法飛回娑婆世界。光明王如來向尊者說:「你能飛到這兒完全是仗持釋迦如來的神通力。如果要靠著你本身的神通力,就算飛一劫的時間,也飛不回娑婆世界,色身會在半途中就入涅槃了。」 尊者只能祈求世尊助他回到娑婆世界,所祈求的聲音,以佛力故,鷲峯山的所有大眾都能聽到聲音,沒有自他之隔。世尊向尊者說:「你隨著所照的光,就能回到娑婆世界了。」尊者即承世尊的「大光明輪」,於「思念間」就回到了王舍城鷲峯山。 《彌陀經》中說"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 「十萬億佛土」如此的遥遠,不說凡夫無法想像,即使是阿羅漢的神足通,也到不了。求生的眾生要如何往生如此遙遠的極樂世界呢?乃乘著佛力,於"思念間"往生極樂淨土。因為「十萬億佛土」比之於「九十九恆河沙數佛土」,微不足道。 如來的「音聲」,何以能飛越九十九恆河沙數的佛土世界?因為「十法界」全在「一真法界」中,「一真法界」含攝十法界;無邊剎境,自它不隔於毫端。只因為眾生迷失了「心性」的本能,才迷失這樣的神通。 眾生往生極樂世界,屬於「感應道交」,不能用世間的距離來思惟。在娑婆世界「閉眼」,「睜眼」就已見極樂世界。就像「通電」,「挿頭」挿進「電源」,就立即接通。接通時,「極樂國土」全在自己的「心土」中,隨自己的「智慧」高低,受用極樂國土的「依正莊嚴」。

2023年8月17日 星期四

《因果同時》

漫談《因果同時》 『欲若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欲若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是指「異熟果」而言,亦即所造的業已成熟了,才感得此果。「未成熟的業」就有很多可能性,不會是「如是因」得「如是果」。 從《唯識學》來看,過去生的種子為「因」,能生起現行之「果」;然而,「現行」又會是「因」,熏習種子之「果」。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種子」與「現行」展轉互為因果,稱為「因果同時」,所以「因該果海,果徹因源」。 現前每一個「善惡念」,會影響「過去與未來」的「業果」,不會有「時空」的障礙。就像一條河,從上游流來,現今注入了一滴墨水,河的本質立即在改變,當中的變化因緣,甚為複雜。因此,每一個「善惡念」,不會單純的「如是因」產生「如是果」;但是,也不會偏離「因果」法則。這也是「懺悔」能夠淨化業果,修行能夠改變生命方向的道理。 又如「念佛人」日日念佛求生極樂,「因」中有不思議「果」,除了會感應佛菩薩的攝受,結下往生淨土因緣外;也會改變自心「怨親債主」所結的因果,如是改變現生「業果」。 以「因果同時」來看,一個美好的善念,所行功德,功不唐捐,「天堂」尚未現前,因緣已形成;反之,「邪念」一起,「地獄」大門已開。 在《法華經》中,世尊授記迦葉尊者:『我此弟子摩訶迦葉,於未來世,當得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於最後身得成為佛,名曰光明如來。-----須菩提者,當得作佛,號曰名相。』「佛弟子」在「法華會上」發「菩提心」,世尊就已看到了「佛果」。 「念佛者」每一個求生極樂世界的心念,都會因果同時。如淨土祖師 法照大師說:『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蓮生;但使一生常不退,此花還到此間迎。』

2023年8月13日 星期日

「善行」智慧

「善行」的智慧 濛濛懂事時,先明白「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概念,未來想要過著美好的快樂日子,就得多行「善行,積福報。 「人性」都有「離苦得樂」的本能,都想要擁有快樂,有些人辛苦工作,為的是滿足「環遊世界」的快樂,或滿足擁有「名牌」。但是「名牌」的潮流,不會長久,「快樂感」很快就隨之消落。擁有「名牌」的「小樂」比之於「行善升天」所帶來的快樂,猶如「螢火之光」與「太陽之光」。 「天道大樂」雖然快樂,不免無常,就像我們回憶過去擁有的快樂,感覺只是「一瞬間」。「世間快樂」的「無常感」,皆是如此。即使是「八萬大劫」的無想天,在生命的流程中,「天福」也猶如享用「名牌」那麼一瞬間。 世人在享用「世間福報」帶來的快樂時,會「迷失」當初「行善」的初心,潛伏的「貪瞋痴」會不知不覺的現起猶如所謂「三世怨」,今生行善,來生享用福報,比如現今的「富二代」,生來就大魚大肉,殺生就多;權勢大,為所欲為,「被傷害者」就不知凡幾?在享福中,除非善根深厚者,不免會迷失了善良本性,「貪瞋痴」習性就會浮現上來,不知不覺的隨著「習性」造惡業,導致「第三生」就感得「惡業」現前,墮入三苦塗。 現今人常說:『只要心好,多行善事就對了』,若是沒有「出世間」的智慧,都不免掉入「三世怨」的苦果,值得我們警愓。 升「天道」者,在「天道」中受用福報,人人「衣食」無缺,欲樂無盡,也無病苦,「天人」何來「行善」因緣?何能有「修行道心」?所謂「世間富貴」修行難,「天道」修行更難。當「天福」享盡,「善業」也已盡,留下來的是未償還的「惡業」在等著他。 「學佛者」雖然要一心「行善棄惡」,廣積福德資糧;也要有「智慧」明見「揚善」的同時,內心就有「棄惡」的功效,由此淨化心靈。就如歡喜「布施」的人,他的心胸就淡化了嗇吝;歡喜「護生」的人,自然謹守「殺生戒」。更要觀照「世間快樂」乃無常,非究竟之快樂,方能不求「世間福報」而免於落入「三世怨」。 要能免於「三世怨」的善巧方便,莫若得把一切微妙善行,都迴向成就「菩提」。尤其是「求生極樂」的「念佛者」,尚未立下以「親謹彌陀,成就佛道」之大願前,急以「厭離世間苦」而求生極樂者,若沒有澈見「世間快樂」的無常本質,唯是一心離「世間苦」;在臨終時,有可能感得「天人」來迎。在「欲樂」的「執取心」下,會忘失求生極樂的「初心」而掉入「三世怨」。再回頭遙望西方時,恐怕已不知「何劫何年」了。 也因此,「念佛者」要把平常「一切微妙善行」皆迴向「求生極樂」,淨化「世間樂」的執著,同時堅定求生極樂的「欣願心」,至為緊要。

2023年7月30日 星期日

憨山大師開示《禪淨雙修》

憨山大師開示《禪淨雙修》(一) 《憨山老人夢遊集、答湖州僧海印》 問:有古德已稟受了禪宗的「直指見性」,而後修「淨土法門」欲求往生淨土。這是「悟後」再發願求生耶?還是尚「未悟」時,「直指見性」與「發願求生」兩者同時並行?若是以這樣的「兼修」方式,是否掉入「偷心不死」的岐路?有「偷心不死」的心念,行持工夫那能成片呢?若是「已悟」,則念念都在莊嚴法藏世界,處處無非是淨土,何必要特別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答:就「教理」說,淨土有三:常寂光土、實報莊嚴土、方便有餘土。如諸佛菩薩,或達磨祖師以下之單傳大澈大悟的祖師們,都已証得「明心見性」,能正受於「常寂光淨土」,也是証得所謂「惟心淨土」。「華藏莊嚴實報土」則是指十方無邊佛國淨土,是十方如來發大願所成就的佛國淨土,也是「唯心所現」。若是眾生念佛求生「西方淨土」,所往生的「淨土」是「方便有餘土」,乃是華藏世界無量淨土中的一土而已。 《起信論》說:初學眾生,有的信心不足,害怕無法一生成就「解脫輪迴大苦」。如來對這類少信心的眾生,特別開示了「念佛法門」來攝護眾生的「信心」,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並且將所修的一切善根,悉皆回向往生極樂世界,祈願謹見彌陀,常隨佛學。這類修學眾生,即是指「未悟而修者」。也是永明禪師所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的教誡。 若「禪淨雙修」說,如《起信論》:『若能觀照如來真如法身,並且常勤修習,精進不退,必定得「正定聚」,由此契應如來法身,禪淨同歸根源,那裡是「偷心」呢?會有「偷心」想,那是還尚了達「念佛」的要旨,還不知道「淨土法門」的旨意。因此,「已悟者」不用「起念」求生,即密契如來大願心而得生。未悟者,也得信願堅定,一心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不是尚未領會「念佛要旨」,疑心未斷,存有「偷心」所能往生。 同樣一段話,蓮池大師開示說:『真實信受「淨土法門」而發願求生者,不論已悟或未悟,都能如願往生。以修持禪宗的「直指見性」而尚未悟者,蓮池大師說:『雖日以參禪為務,不妨發願往生。』雖然日日以「參禪」為要務,卻也不妨發願往生。因為尚未証得「解脫輪迴」前,臨終時就一定會有投胎的「生處」,跳不出「六道」輪迴。不論「悟或未悟」,求生極樂都是一條成佛大道的穩當要法。所以「禪淨雙修」,不能說是「偷心不死」的岐路。 「已悟者」雖然悟到了「清淨心性」,但是古德說:『這只是理悟,並非一悟便具足與諸佛同等功德。』所以《華嚴經、普賢品》中普賢菩薩,力勸已悟「無生」的法身菩薩「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已証「無生」的菩薩,尚且要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來成就佛道,何況是我們未悟的凡夫?』 (原文)問古人已稟單傳直指。復修淨業而欲往生者。為是悟後。隨願起行耶。為是未悟。二行兼修耶。若兼修者。墮偷心。岐路心。工夫那得成片。如已悟。則塵塵華藏。在在蓮苗。十方無不可者。何獨樂西方乎。 答。承教有言。淨土有三。謂常寂光土。實報莊嚴土。方便有餘土。若諸佛菩薩。與從上單傳悟心諸祖。皆受自性法樂。無一不歸常寂光土者。是謂惟心淨土。若塵塵剎剎皆淨土者。乃華藏莊嚴實報土耳。亦惟心所現。至若求生西方淨土者。名方便有餘土。乃華藏塵剎中一土耳。此是欲求往生者。論云。眾生初學。懼信心難成。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回向。願求即得往生。常見歸依佛。故終無有退。此乃未悟而修者。即永明所云。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之意也。若兼修此行。如論所云。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此豈偷心。是未達念佛之旨。不知淨土之意也。是知已悟者。不待求而自然往生。未悟者。亦非偷心念佛可生也。 《念佛警策》蓮池大師答聞谷廣印禪師(蓮池大師法嗣) 蓮池大師答:真信淨土決志往生者。不論已悟未悟。其從事單傳直指而未悟者。雖日以參禪為務,不妨發願往生。以未能不受後有。畢竟有生處故。不是偷心岐路心也。其已悟者古人云汝將謂一悟便可上齊諸佛乎。故普賢為華嚴長子。雖塵塵華藏。在在蓮邦。而行願品必拳拳以往生安樂為言也。已悟尚然。未悟可知矣。 憨山大師開示《禪淨雙修》(二) 《憨山老人夢遊集、答湖州僧海印》 又問:「參禪」貴在「一念不生」,「念佛」貴在「淨念相繼」。現今「參究念佛」這一法門,意在妙悟「無生」而登上品位。但是念佛時,「能念的心」與「所念的佛」,「能所」了然分明;參禪時,則趣向泯息「能所」。當「能所」逐漸泯息,「參究心念」就越來越細微;反觀「求生淨土」需要清明心念才能感通「如來悲願心」,兩者的「心念」正好相反,怎麼能夠同時「亦悟亦往生」呢? 答:「參禪」貴在「一念不生」,不同於「念佛」的「淨念相續」。「念佛法門」貴在「淨念相續」,把「阿彌陀佛」四字放在心中相繼不斷,了無雜念,說為「淨念相續」;然而,就「禪門」的「參究念佛」,「四字佛號」相繼不斷,是「繫念」,不是「淨念」。「佛號」繫念不斷,是為「中下根」人,尚不具足因緣參究到「一念不生」,轉以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現今所說的「參究念佛」,意在「明心見性」,而非「求生極樂」。乃以一句「佛號」,當作「話頭」來參究,也是所謂「念佛參公案」。就如「禪宗」諸祖教人「參話頭」,如庭前柏樹子、麻三斤、乾矢橛、狗子無佛性等等公案。隨提一則公案,蘊藏在胸中,默默參究。由參究中阻斷「意根」的分別心,止息妄想;日久功深,「話頭」就越來越清明有力。直至頓然一聲,爆碎了「無明」,過去的「妄想分別」不見踨影,唯是萬里清空,稱為「妙悟」。「參究念佛」也如是這樣參,提起一聲「阿彌陀佛」,疑審「念佛者」是誰?不斷的深深覷究「佛號」從何處起?「念者」是誰?就這樣疑來疑去,參之又參。要能持之以恆,久久就會得力,直至桶底脫落,忽然了悟,即是所謂「念佛參公案」,與「參究話頭」並沒有兩樣。 當參究到「一念不生」時,即名為「淨念」。若起了妄念,就要攝心歸於「正念」。《起信論》說:『是正念者,當知唯心,無外境界。即復此心亦無自相,念念不可得。』「正念」乃「無念」,【無能無所】,此「無念」即是「淨念」。只要「正念」在,就「淨念相續」。並不是「念佛」聲聲不斷,說為「參究淨念」,否則不但不了解所謂「參禪」,也不知道「念佛求生極樂」的旨意。 若能參究到「淨念現前」,「淨土」不必外求,一念就相應如來悲願而往生。「上品上生」就是由這樣的「行持」証得的。 (原文)問:參禪貴一念不生。念佛貴淨念相繼。茲參究念佛一門。意在妙悟。而得往生也。今念佛時。雖心佛分明。參時則二俱坐斷。故參功漸勝。念佛漸微。他時焉得亦悟亦生耶。 答。參禪。貴一念不生。是已。若言念佛。貴淨念相繼者。此將四字佛號。放在心中。為淨念耳。殊不知四字佛號。相續不斷者,是名繫念,非淨 念也。乃中下根人。專以念佛求生西方。正屬方便淨土一門耳。 今云參究念佛。意在妙悟者。乃是以一聲佛。作話頭參究。所謂念佛參禪公案也。如從上諸祖。教人參話頭。如庭前柏樹子。麻三斤。乾矢橛。狗子無佛性。放下著須彌山等公案。隨提一則。蘊在胸中。默默參究。借此塞斷意根。使妄想不行。久久話頭得力。忽然㘞地一聲。如冷灰豆𪹼。將無明業識窠臼。一拶百碎。是為妙悟。即參究念佛。亦如此參。但提起一聲佛來。即疑審是誰。深深覷究。此佛向何處起。念的畢竟是誰。如此疑來疑去。參之又參。久久得力。忽然了悟。此為念佛審實公案。與參究話頭。原無兩樣。畢竟要參到一念不生之地。是為淨念。止觀云。若心馳散。應當攝來歸於正念。正念者。無念也。無念乃為淨念。只是正念不昧。乃為相繼。豈以聲聲念佛不斷。為參究淨念耶。此不但不知參禪。亦不知念佛矣。若參究果至淨念現前。則淨土不必外求。而一念即至。得上品上生者。此行所至也。

2023年7月6日 星期四

『念佛法喜,法喜念佛』

偶思『念佛法喜,法喜念佛』 「念佛」會念到「心生法喜」,必定在念佛中感受「念佛功德」的無上殊勝。有了這「法喜心」,才會讓他更歡喜念佛;如是「念佛法喜,法喜念佛」,猶如車之兩輪,互相帶動前行。有點像「修車店老闆」,「修車」除了能養家湖口,也能帶給客戶的方便與歡喜;當感受到客戶的歡喜,就會在修車過程中滿心歡喜,也歡喜修車。 如果明明知道「念佛好」、念佛有無量功德,但是念起「佛」來卻感覺「枯橾無味」,應該是念佛中,沒有「如實」感受「念佛功德」,才生不起法喜。就像「修車老闆」在修車的過程中,只想著「工作賺錢」,為賺錢而工作,修起車來就有「累」的感受。同理,如果「念佛者」,在稱名念佛中,未能感受如來「大願心、慈悲心」的殊勝,就不會有「法喜」的湧動,就只「為念佛而念佛」,雖然「功德」也無量,卻難以快速入流殊勝的「念佛法喜,法喜念佛」。 「念佛心」若能「念佛法喜,法喜念佛」,如是淨念相續;「法喜力」會引生強而有力的「攝受力」,令「念佛者」不刻意去修「禪定」,就自然趣向「一心」;「觀照力」也法爾更加明利,當是「念佛法門」的一個重要的「要領」。 我們若不幸「疾病纏身」,面對無盡的身心苦痛而茫茫然,身心無以安住。若能信受《觀經》:『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就會以「至誠心」念佛懺悔。把病痛交給彌陀,一心念佛、懺悔,必受佛光攝受,也當會越念越法喜,「法喜」隨著「信心」越深切越充滿。反之,不能至誠深信,「疑心」就會擾亂「念佛心」;一面念佛一面帶著「質疑心」,念起佛來,生不起法喜,會感到煩橾而念不下去。 又如,衰老到來,想到「道業未成」身先亡;想想來生即使有幸再生為人,又能再遇佛法,今生所學也會忘失,必須重新學習,也不免會憂慮那時候的因緣也未必具足。想到西方眾生常隨佛學,壽命無量,因而求生西方而念佛。有此「信念與欣樂心」,也必會懷著「法喜心」,歡喜念佛。 《地藏經》說:『未來現在諸世界中,六道眾生臨命終時,得聞地藏菩薩名,一聲歷耳根者,是諸眾生,永不歷三惡道苦。』「聞地藏菩薩名號功德」尚且如是不思議,何況是「一心稱念佛名」。若能如是信受「念佛功德」而念佛,當能法喜充滿。 彌陀如來為眾生成就了四十八大願,願願都能讓眾生「念佛法喜」。我們眾生雖然沒有「甚深觀慧」同時「觀照四十八大願」,只要選擇當中契應自己的因緣,即能從「名號」中融入「如來大願心」而「法喜念佛」。比如一心至誠信受『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而念佛,就必然被佛光攝受,滿心法喜而念佛,念佛法喜。

2023年7月1日 星期六

《賢護經》三昧中見佛

《賢護經》三昧中見佛 「定中見佛」的修習,除了《賢護經》,其它經典也多有明示,如《觀無量壽經》、《觀佛三昧經》等等。《賢護經》開示「定中見佛」:『(聞)彼阿彌陀如來、應供、等正覺今在西方,經途去此過百千億諸佛國土,彼有世界名曰安樂。如是,如來今現在彼為諸菩薩周匝圍遶,處大眾中說法教化。是人依所聞故,繫念、思惟、觀察不已,了了分明,終獲見彼阿彌陀如來、應供、等正覺也。』 《賢護經》談到「見佛」,依於「禪觀」深淺,有三種層次:『若於晝時不能見者,若於夜分或睡夢中阿彌陀佛必當現也。』一是在白天三昧中見,最難;二是夜中修習中見;或在睡夢中見阿彌陀佛,最為普遍。 「修觀者」在定中或睡夢中,清明的看到阿彌陀佛的莊嚴像,以及西方僧眾、菩薩眾在會中圍繞,也能清清楚楚的聽見彌陀說法。聽完後,憶念、受持、修行,生起無上的恭敬心,禮拜阿彌陀佛,醒來如在世間,見佛說法,法喜充滿。但是《賢護經》說:『實未得天眼能見彼佛;亦無天耳聞彼法音;復非神通往彼世界;又亦不於此世界沒生彼佛前。』「修觀者」在定中見佛、聞法、恭敬禮拜,並不是因為証得「天眼通」看到西方、也不是有「天耳通」聽聞如來說法,更不是以「神足通」飛到西方去聞法。而是一心修觀想,具足眾緣,才與彌陀感應道交。 《大乘大義章》談及《般舟經》明示要成就「定中見佛」,必須具足三項因緣:『一謂持戒無犯。二謂大功德。三謂佛威神。』必須持戒清淨,修習禪定功德。「佛威神」是相應如來的所成就的大願力,比如彌陀如來成就的西方極樂世界,眾生念佛求生西方,就能感應「如來大願」而見佛。若是沒有「如來」所成就的大願,眾生也無佛可感。 《大乘大義章》談及「三昧見佛」有三種: 一者菩薩或得天眼天耳,或飛到十方佛所,見佛難問,斷諸疑網。 二者雖無神通,常修念阿彌陀等現在諸佛,心住一處,即得見佛,請問所疑。 三者學習念佛,或以離欲,或未離欲,或見佛像,或見生身,或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 天台智者大師修「法華三昧」,在定中聽本師釋迦摩尼佛在靈山會上說法,儼然未散。當是屬於第二種見佛,也是《賢護經》所說的「定中見佛」。 「第三種見佛」比較特殊,雖然還無法「一心不亂」的「念佛、觀佛」,只依於謹守清淨戒律,廣積福德,不論已遠離「世間欲」,或者「尚未離世間欲」,也能在淺定中見到所憶念的「佛」,或過去、現在、未來諸佛。雖然無法請法發問,但是也名為「定中見佛」,也應當是現今「念佛者」在念佛中,忽見「西方依正莊嚴」的情境。 《大乘大義章》說凡夫很難深信依於「禪定」修觀想,即能見佛;會誤以為一定要具足「神通」才能見佛,所以很難了解「定中見佛」因由。佛陀憐憫眾生的無知,才會用「夢」來作比喻,讓我們有信心去修「念佛三昧」。《賢護經》說了比喻,比如遊子在遠方,非常想念家中的一切,不時日夜思念,思慮專精時,會在睡夢中看到家鄉,乃至他的家人;不論家鄉多遠,墻壁、山川都不會受到阻礙。《賢護經》說:『當正念時,於彼所有佛剎中間,凡是一切須彌山王,及鐵圍山、大鐵圍山,乃至自餘諸黑山等,不能與此眼根為障。』「佛」無處不在,眾生只要持戒清淨,廣積福德,勤修觀想,直至一心,即能相應「如來大願心」而見佛,不會有所障礙。 有些人認為這種見佛是虛幻的,《大乘大義章》強調:『學般舟三昧者,雖言憶想分別,而非虛妄。』如《彌陀經》:『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乃如來真實語。何況修「般舟三昧」有所成就時,能感受到自己的「善根」在增長,或成就「阿羅漢果」,乃至成就「不退轉菩薩」的事實。「虛妄心」就像做「白日夢」,怎麼妄想都是虛妄。 或有人質疑「憶想分別」本身是「虛妄相」,怎麼能見到真實的佛?然而,法性空寂,卻無礙一切妙有的顯現。諸佛依於不同因緣成佛,成就東方藥師佛、西方阿彌陀佛,乃至十方諸佛;皆依「性相」同源,無礙化現無量諸佛。就如無量波浪皆是海水,「分別」止息時,「海波」不二,真妄非異。 「見佛」的功德非常大,不論是「定中見佛」或「夢中見佛」。如《觀經》韋提希在煩惱的痛苦中,聽聞世尊開示《觀經》,仗著佛力而見佛,尚非依於自己的「禪定三昧力」見佛;以「見佛」生強烈信心而悟「無生法忍」。《觀經》說:『如來今者,教韋提希,及未來世一切眾生,觀於西方極樂世界,以佛力故,當得見彼清淨國土,如執明鏡,自見面像。見彼國土,極妙樂事,心歡喜故,應時即得無生法忍。」 《大乘大義章》明示世尊怕眾生貪著「定中見佛」而執為「實」,開示「定中所見的佛」並沒有來到你的面前,也不是色身去西方聞法。而是依於持戒清淨,厚植善根,再透過「心憶分別」的「觀想」,直至一心相應「如來大願」,如是眾緣和合而「定中見佛」。

2023年6月27日 星期二

讀 憨山大師《示念佛切要》札記

讀 憨山大師《示念佛切要》札記 「念佛求生淨土」這一法門,為的要解脫「輪迴大苦」,了脫生死。若是還不知道「生死的根源」在那?要怎麼了呢?換句話說,「念佛的心」,沒有踫觸到「輪迴生死根」,那麼「念佛」怎麼能夠了生死呢? 古人說:「業不重不生娑婆,愛不斷不生淨土。」「欲界眾生」因為緊執世間「渴愛」,才會投生在娑婆世界,也才無法成就「往生淨土」。所以「愛慾」是生死的「根株」,也是障礙往生西方的一大所在。 我們無始以來,輪迴至今,都是「愛慾」在推動。想想過去,何曾一念離開「欲愛」的繫縛?也才會生死輪迴不息。 現今「念佛求生西方」,如果連心中的「欲愛」都沒有去觀察它、感受到它的干擾,就會一邊念佛,一邊隨順「欲愛」滋長;這樣的「念佛」,就與生死不相關了,「求生」的心念也會沒有力量。到了臨終時,「世間的渴愛」的習氣就會現前,那時才發覺「念佛不得力」,就懊悔莫及了。不是「念佛法門」不靈驗,而是沒有掌握到「念佛要領」。 因此,勸告現今「念佛者」,要明確了知「心中渴愛」是生死的根本,也是障礙「往生西方」的一大要素。確要在念佛時,要有捨掉「世間渴愛」的「出離心」。比如在家念佛時,心中如果還繫念著「兒女子孫、家產、事業」,就會像墮在「生死火炕」中無法出離。這樣念佛,就會「一面念佛,一面滋長世間執愛」,念佛只會滯在「表層意識」,無力淨化心中的「渴愛」而不得力。 想想念佛時,「兒女之情」現前時;這一聲「佛號」是否能夠不被所轉?如果還放不下世間情愛的纏綿,心念就跳不脫世間執著,如何了得生死? 「世間情愛」從無始到現今,已爐火純青,根深蒂固,而「念佛求生西方」的發心才不久,顯得非常生疏,「念佛」才會感覺「不得力」。若要念佛得力,眼前的「親情、家產、名位」要能看得破、放得下;臨終時,「求生西方」的「念佛心」才能作得了主。 所以勸勉念佛人,念佛要掌握要領,就得發起「了生死」的迫切心。念佛時,要在「生死根株」上,念念斬斷。若能念佛中,求生西方的「欣樂心」,念念照斷「世間執愛」,當下就在念念了生死,不用等到臨終才了生死。

2023年6月19日 星期一

《老實念佛》

偶思《老實念佛》 「老實」指內心誠摯不虛偽,比如老實的面對自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會「老實念佛」的人,必然認清自己的智慧渺小,才會驚歎「彌陀大弘願」,深信不疑,才會澈底放下自己的「知見」與「我慢心」,皈依彌陀。若是還存有自己的「知見」,就還未能澈底放下「我慢心」,就未能「老實念佛」。 「老實念佛」的人,也必然不再繫念「人天福報」,才能老實念佛。「老實念佛」的人,也必然明決所修持的「念佛法門」最契應自己根機,偷心已死,不會再去追尋其它高深法門。 蓮池大師是一位通宗通教的「淨土祖師」,有人問蓮池大師「修行方法」,大師答:「我平生所務,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乃至臨終預知時至,大眾圍繞他,懇請開示時,大師要大眾「老實念佛,莫換題目」。

2023年6月4日 星期日

論『散心持名能往生嗎?』

論『散心念佛能往生嗎?』 在「經典」中,似乎未曾見「散心念佛」的文句,淨土祖師雖然有提到「散心念佛」,但是祖師多在說我們「娑婆眾生」會有「散亂心」,是必然的,那是無始以來的習性,無法一時淨化。最初念佛,也必然會有「散亂心」。祖師為了鼓勵眾生不要屈服於頑強的「散亂心」,只要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精進不懈,「散亂心」就會在精進心下,漸漸成就「一心」。如印光大師在《與陳錫周居士書》中鼓勵說:『散心念佛,難得往生;一心念佛,決定往生。』 澫溢大師談及「散心念佛」時說:『欲決定得生極樂世界,又莫如以「信為前導,願為後鞭」。信得決,願得切,雖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願不猛,雖一心不亂,亦不得生。』 沒有「真信切願」的往生心願,就算念佛念到一心不亂,也不會往生。若有真切的「信願心」,雖然「散心念佛」也能往生。 澫溢大師的【散心】乃是對【雖一心不亂】而言,而非指「妄念紛飛的散亂心」。亦即雖然一時做不到「一心不亂」的定心念佛,只要【信真、願切】,也能往生。所以不能把【散心念佛亦必往生】說成【還戀繫世間欲望,妄念紛飛的「散亂心念佛」也能往生】,否則一念之差,就相差十萬八千里了。因為澫溢大師接著說:『何為願?一切時中,厭惡娑婆生死之苦,欣慕淨土菩提之樂,隨有所作,若善若惡,善則迴向求生,惡則懺願求生,更無二志,是名為願。』 「信真願切」的「願」,乃【一切時中,厭惡娑婆生死之苦,---惡則懺願求生,更無二志。】有這樣的「厭惡娑婆生死之苦,更無二志」的心,怎麼還會「還繫念世間執愛」?豈非成了二志?所以「散心念佛」不會是指「戀繫世間欲望,妄念紛飛的散心念佛」,只是念佛還無法達到沒有妄念。就如印光大師在《復黃涵之居士書三》中說:『念佛之法,重在信願。信願真切,雖未能心中清凈,亦得往生。何以故?以心中有佛為能感,故致彌陀即能應耳,如江海中水,未能了無動相,但無狂風巨浪,則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現矣。』 我們凡夫最初念佛時,不免還會有妄念的干擾,只要「信願真切」,不被世間渴愛所迷失,堅定「信願」,就會被彌陀所攝受,猶如「湖面雖然還有波紋,卻不影響影現月影」。大師這樣的說法,可以說明澫溢大師的「散心念佛亦能往生」的最佳註解。 「如江海中水,未能了無動相」,即是習性還一時無法淨盡,還無法達「一心不亂」,但是只要沒有「狂風巨浪」,也能映現明月,只要「信真願切」,也能感通如來大願心。所說的「狂風巨浪」,當是指染著世間欲望,迷失於世間執愛而妄想紛飛,又沒有懺悔心,才無法相應「往生淨土」的條件。就如蓮池大師說:『口雖念佛,心中胡思亂想,以此不得往生。』 「定」是「散」的反義詞。善導大師的《觀經疏》把前十三觀,判為「定善」,最後「三觀」判為「散善」。善導大師說:「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廢惡以修善。」「散」也不是指「散亂心」,而是指沒有「得定」而言。 《觀經》前十三觀必須依於「定善」成辦;「十四觀」以後,是接引「定心」不足的「散心」凡夫。也是「定心念佛」與「散心念佛」的差別所在。這個「散心念佛」指不具足「定心念佛」而言。 《觀經》談及「散善」行持:『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迴向發願生彼佛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散心眾生」雖然觀不成前十三觀,只要具備以上「三條件」求生極樂,也能往生。只要「信願」堅定,就能「少分或多分」的成辦這三項「散善」。此當是相契「散心念佛往生極樂」的明確旨義。 總結上述,『散心持名能往生嗎?』就澫溢大師的「散心念佛」是指尚不具備「定心念佛」而言,若具足「深信切願」亦能往生。若把「散心」誤解為「染著世間執愛,妄想紛飛的散亂心。」當難以具足「往生淨土」條件。

2023年3月23日 星期四

【是心是佛】

【是心是佛】 「念佛法門」必須繫念「佛」來作為「所緣境」,所念的「佛」有「法身、報身、應身」。「法身」無相,對「觀慧不足,神識飛揚」的眾生,緣不住「法身」,無法以「法身」作為「所憶想的佛」。 世尊在《觀經》開演「報身佛」的莊嚴,讓神識飛揚的「眾生心」能夠先有個「相」令心安住,由此來「憶佛念佛」。《觀經》:『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善巧的引導眾生從「有相」下手,從佛的莊嚴相來「想佛」,「定慧」也會由此增長,再以「般若智」明見「是心是佛」。 《觀經》的「想佛」,並非先修習「禪定」,而是「由信導慧」,先令眾生對「如來功德力」深具「信心」,深信『諸佛如來是法界身,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明了如來法身遍一切處,眾生的起心動念,如來都能知曉。只要眾生至誠憶佛念佛,就感得「如來法界身」入於眾生心想中,獲得如來攝受護念。不論眾生「知或不知、感不感」,「如來法身」都在攝受「念佛人」。有此深信,念起佛來,猶如「佛」在眼前,令心「至誠恭敬」而專一,善巧的由「信」而「定」而「慧」。 從「萬法唯識」來看「是心是佛」,更能引導「念佛人」由「信」導「慧」,明見「所念的佛」乃自身清淨心所現,悟見「是心是佛」。如《解深密經》:『諸毘缽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彼與此心,當言有異?當言無異?」佛答說:『善男子!當言無異: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識故。』 比如觀佛的三十二相作為「所緣境」時,此時的「能觀的心」與「所觀的佛相」是相同呢?還是不同呢?世尊回答說:「沒有不同!」因為「能觀與所觀」無非「唯心所現」,由自己的心性所現,怎麼會有差別呢? 《解深密經》又說:『若彼所行影像,即與此心無有異者,云何此心還見此心?』所觀的影像,既然與心無異,不就變成「自心見自心」嗎? 世尊答說「諸法中不會有自見法的情形」,就像「眼不自見眼」一樣。我們的「心」觸及境緣時,都會隨境「影現」該境的影像。比如把花放在明鏡前,明鏡中就顯出花的影像,即鏡即花,「鏡與花」不一不二。 「花」的影像乃依於「花」的本質而現的,「明鏡」不會無故現出「石頭」影像。「念佛者」所憶想的「佛相」,也如是依於「佛的相好本質」而現。以眾生有「妄想分別」,才會把所憶想的「佛」,誤以為「心外」之佛,不能明見所想的「佛相」乃自心所現。觀佛的三十二相也如是,所觀的「佛相」由心所現,心佛不二,「是心是佛」。 《觀佛三昧經》也說:「若人至心繫念,端坐觀念色身(佛的相好),當知心如佛心,與佛無異。」「心如佛心,與佛無異。」是「是心是佛」的異名。 我們眾生所以無法親証「是心是佛」,全在於有「分別妄想」,才會在「想佛」時,把「佛」誤認為「離心別有」,不契「是心是佛」。

2023年3月18日 星期六

「淨土法門」的「他力與自力」

偶思:「淨土法門」的「他力與自力」 彌陀如來第十八大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第十八大願」強調「念佛者」只要念佛求生極樂,必能仗著「彌陀願力」而往生,顯示「他力」的殊勝。只是,「念佛法門」雖然偏於「他力法門」,下手簡易的法門。但是,不等於「念佛」不需要「自力」,就能成就【至心信樂,欲生我國】的願力。就如陽光普照大地,但是住在深洞暗處的眾生感受不到陽光,除非眾生心懷「欣樂陽光」,才會有動機走出深洞;否則,即使烈日當空,陽光也照不到眾生。也如漂浮在大海中的眾生,當「如來大悲船」到你眼前要救度你上船,若是還緊抱著「家當」不放,感受不到登船的「信樂心」,也會無意登上法船。 世尊在《彌陀經》開示了「極樂世界種種莊嚴殊勝」,讓眾生欣樂極樂世界的同時,一而再,再而三的【勸請】眾生要「發願求生」。眾生如果不能自發「願往生心」,彌陀如來的「大悲願」即使再深澈,也無可奈何;就如《楞嚴經》:『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如來大悲願」雖然攝受一切有情,眾生若是依然緊執著世間,不肯出離,如來即使「悲願萬千」,卻也無可奈何,顯示「自力」的重要性。 蕅益大師說:『云何為願?一切時中,厭惡娑婆生死之苦,欣慕淨土菩提之樂。隨有所作,若善若惡,善則迴向求生,惡則懺願求生。更無二志,是名為願。』往生極樂的「心志」要堅定,必須自心感觸「世間空、苦、無常」,生起「出離心」,求生的「心志」才會親切,這樣的「親切感」,他人是無法取代的。若是發不起「出離心」,「如來悲願」再如何呼喚招手,眾生也會「視若無賭」。如果還自覺「世間富貴」還值得追求,「願往生」的心志,就不可能是堅定的,這方面是可以自我檢視的。 求生極樂的「信願」要堅定,還要時時將「一切善行」迴向「求生極樂」,過去無知的「惡業」,要時時懺悔,祈求「帶業往生」,才能堅固「欣願心」。「善行」若是不迴向極樂,內心不免會「隱約」戀執著「人天欲樂」,不自覺的掩蔽了往生的大門,若是輕易忽略過,直至臨終前才發現自己的「輕慢心」,那就來及了。若能時時「迴向求生極樂」,就在時時深化求生的「欣願心」,也是在成就「至心信樂,欲生我國」的要件。

2023年3月3日 星期五

《念佛人不著魔》

偶思《念佛人不著魔》 《彌陀經》:「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十往生經》:「佛言:若有眾生,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臥,若晝若夜,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 由以上「三經」所示,「信願堅定」的「念佛人」,必然不會被魔所擾。「魔障」多是出現在「禪定的身心效應」上,如《楞嚴經》明示在修証過程中,會有「禪定的身心效應」出現,若迷失正見,執著身心所顯現的境界,就會有「五十陰魔」。但是世尊開演《淨土經典》,並沒有開示有「魔障」的「對治」。主要原因,應當是「信願堅定」的「念佛人」必為佛菩薩所護念,不會被魔擾;何況「佛號」本身就是無上神咒,有著如來無上「威神力」攝受。 印光大師說:『近來修行者,多多著魔,皆由以躁妄心,冀勝境界。勿道其境是魔,即其境的是勝境,一生貪著歡喜等心,則便受損不受益矣!』 「念佛人」所以會帶來「魔障」,多在於【希求聖境】而迷失「正念」。就如口中念佛,心裡卻想要看到「佛相」或「天宮、光明」等等境相。不知「一心念佛」所出現的「境相」是感通來的,就像兩木相磨生起「火相」。即使一心感通了「聖境」,也要不貪著,依然只管「一心至誠念佛」。若是一見「勝相」,就生起「歡喜心」而放下「念佛心」,反而瓦解了「至心感應道交」,讓「歡喜魔」有機可乘。 或有「念佛人」深感世間苦,想要早日歸西,往生極樂,這也背離了「一心念佛」的「正念」。因為「念佛人」應當把「色身生死」交給彌陀,才能「一心念佛」。若是不堪世間「病苦、逆緣」,只希望快快逃離世間,往生極樂,不但失去「一心念佛」,也讓「魔軍」有機可乘。就如印光大師開示:『若不一心念佛,唯求速死,必定招起無量劫來怨家,令汝橫死。不但不得往生,待至將死,魔力已去,則苦不勝言,當生邪見,必致墮落。』 不論「禪淨」,在修習過程中出現了「勝境」,《楞嚴經》說:『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當是「不著魔」的「正知見」。不論出現什麼樣的「聖境」,都要只管正念正知「一心念佛」。比如念佛時,出現了「佛像 及菩薩諸天等等像」,就只管「一心念佛」,不執一切境。如印光大師開示:『倘正念佛時,或有忽現佛像 及菩薩諸天等像,但心有正念,勿生取著,知所見之像,乃唯心所現。雖歷歷明明顯現,實非塊然一物,以心淨故,現此景象,如水清淨,月影便現,毫無奇特。』 印光大師又說:『今則偶有所見(聖境),便生畏懼,不敢念佛,其心已失正念。幸非魔現,倘是魔現,由不敢念佛之故,便可令魔入彼心竅,令彼著魔發狂,喪失正念。』 我們「觀佛像」,觀到「佛像」清明現前,這「佛像」是自己的「清淨心」所現,就像明鏡無塵垢,鏡明照「像」時,「像」即影現在明鏡中。如果不明白「唯心所現」而生起「恐懼心」,反而會亂擾亂了「正念」,引來魔障。

2023年1月22日 星期日

如何才能『臨終安樂,後世不迷?』

如何才能『臨終安樂,後世不迷?』 憨山大師開示 (摘要)《憨山老人夢遊集、答德王問》:明代德王(藩王)親近大師學習佛法,已能持「不殺戒」,又已素食三年。只是心中存有疑惑,不知要如何才能修到「臨終安樂,後世不迷?」,於是派「使者」去請示大師開示。 大師開示說:「佛陀說法,都是依於根器而說。以現今人的根機,多依於「禪與教」這兩門來下手。「禪」乃直指悟心,下手工夫在於「單提話頭」,參到明見心性。這個「法門」乃直契心法,屬於「上上根者」;而且必須有善知識時時護念,才能不走偏。這個法門,對出家眾比較適合。大王深居宮內,又日理萬機,無有閒暇接見善知識,所以不敢勸請大王修習「禪門」。 現今有《佛說西方極樂世界》這一法門,專修「念佛」,以「觀想淨土依正莊嚴」為正行;「讀誦大乘經典」來引導;「發願往生」為歸向;以「布施」為福德資糧。這個法門,從過去到現在,不論身份「貴或賤」,智慧「高或低」,只要真實下工夫修習,萬人修萬人去。希望大王能特別留意這法門的殊勝。今將日用修行的要領,概略列出如下: 早課:禮佛後,誦《彌陀經》一卷,或《金剛經》一卷(註1)。再持「念珠」念「阿彌陀佛」名號,三五千聲,或一萬聲;結束後,要回向「發願往生彼國」。「晚課」也要如是依持,日日以此為「定課」不可缺。 至於「臨終大事」,在工夫上更要深入。除了「早晚功課」外,必須早晚單將「阿彌陀佛」名號,橫在胸中,念念不忘,心心不昧。一切「世間俗事」都要放下,把「阿彌陀佛名號」喚作自已的命根,緊緊繫念不離。在生活起居中「行住坐臥」,這一聲「佛號」,都要讓它現前。遇到「順逆境」時,不論是歡喜的或憤怒的情境,就用力提起「阿彌陀佛名號」,令煩惱當下消滅。以一切「煩惱念」,都是生死輪迴的根;而今「佛號」瓦解煩惱,也正是渡「生死輪迴」之所在。若能如是念佛消彌煩惱,便可以了生死,可以不需要再有什麼法。 「念佛」念到在煩惱上能作得了主,才有可能在睡夢中作得了主;能在睡夢中作得了主,也才可能在病中作得了主。能在病中作得了主,到了臨終時,也才能分明了了,便知往生去處了。 這個「法門」並不難,只要「度生死心」堅定親切,不被世間煩惱所紛擾,單單靠定這一聲「佛號」,別無他想,久久純熟,自然能夠從「法門」中得大安樂自在、大歡喜受用。這種快樂實在不是「世閒五欲」所能比擬,希望大王能留意這個殊勝法門。若能深信而依此而修,便是簡便又直捷的法門;切莫再聽取邪見邪說,導致自心疑惑,錯失難逢的機緣。 要能在臨終後知曉去處,更有一妙法。(以上是「持名念佛」,以下是「觀想念佛」)。在念佛憶佛時,心中「觀想」目前有一大蓮華如車輪,不分「青、黃、赤、白」,蓮花的花片要觀得分明,再觀想自身坐在蓮華的鬚臺上,端然不動,又觀想彌陀放光照攝我身(註2)。作此觀想,不拘「行、住、坐、臥」,只要觀境分明,開眼合眼,了了不昧,乃至在夢中,明見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同在蓮華中,就像白日看見那般清楚 。若能這樣觀想成功,便是了生死之時;能在臨終時,呈現自身坐在蓮華上,也立即會有彌陀、觀音、勢至同來接引,一念之頃,即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這個法門,並非只是我所說,在佛經中,如來多處開示這個直捷法門,也正是所謂「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的殊勝法門。若是再捨棄這個妙法門,就再也找不到所謂妙法了。 (註1):「淨土法門」在最初修習「欣願心」的同時,也必須同時具備「世間厭離心」。「欣願極樂心」與「厭離世間心」猶如車之兩輪,同時並進。只要尚有一份世間染心,就有一份往生的障礙。讀誦《金剛經》在於令行人澈見「世間如夢幻泡影」,放下了「世間執著心」。 (註2):大師所說的「觀想」方便,只是無數「觀想念佛」的一個方便。舉凡觀想「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都能是「觀想念佛」的方便,比如《觀經十六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