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5日 星期六

漫談「念佛禪」

「禪」是梵語,意譯為「靜慮」、「思維修」,是由生活上的事物,透過思惟觀察,了悟當中的真理。「禪」依於修習方便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禪法,比如由「觀呼吸」的修習來開啟禪定與智慧的禪法,名「安般禪」。或者依於「佛號」念至一心不亂,契入「是心是佛」的般若慧,名為「念佛禪」。

「中國禪宗」是提倡「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宗派。六祖惠能以後的禪師,把「禪法」發揮到淋漓盡致,百家爭鳴。宗密禪師在《禪源諸詮集都序》中,把眾多禪門「宗派」歸分三類:一、息妄修心宗;二、泯絕無寄宗;三、直顯心性宗。

《初》。說眾生雖本有佛性,而無始無明覆之不見故輪迴生死。---故須依師言教,背境觀心,息滅妄念,念盡即覺,悟無所不知。

所謂「一切眾生,具有,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換句話說,眾生因為有「妄想執著」,才無法証得清淨法性。若能息滅妄想,本具的佛性就會自然呈現上來。亦即緣於「自心本具佛性」的見地,從起心動念中觀照自心無明妄動;再以「無常無我智」或「緣起實相」的般若來止息妄想分別,令心性本具的智光法爾呈現出來,是「息妄修心宗」。

《泯絕無寄宗者》。說凡聖等法,皆如夢幻,都無所有,本來空寂,非今始無。即此達無之智,亦不可得,平等法界,無佛無眾生,法界亦是假名。心既不有,誰言法界?無修不修,無佛不佛。設有一法勝過涅槃,我說亦如夢幻,無法可拘,無佛可作。凡有所作,皆是迷妄,如此了達本來無事,心無所寄,方免顛倒,始名解脫。

觀「凡聖諸法」名言,皆仗緣而生,緣滅而寂,如夢如幻,體性如如,空無所有,本然空寂。亦即一切諸法,皆是為了覺醒眾生的「迷惑」,所設立的假名。法界本然平等,無佛無眾生,說「法界」也是假設名言;心性既然無形無相,何來所謂法界之相?乃至所言「修行」、「心、佛、眾生」都只是一時的名言設施。一切造作皆是虛妄,究其體性,了不可得,畢竟空寂;設有一法勝過涅槃,亦如夢如幻,能這樣了達本來無事,名為真解脫,說為「泯絕無寄宗」。

《直顯心性宗者》。真性無相無為,體非一切,謂非凡非聖、非因非果、非善非惡等。然即體之用而能造作種種,謂能凡、能聖,現色現相等,於中指示心性。復有二類。一云即今能語言、動作、貪嗔、慈忍、造善惡、受苦樂等,即汝佛性。即此本來是佛,除此無別佛也。

《宗鏡錄》說:「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者,無能所之知;無不知者,真如自性有遍照法界義。」心性無形無相,非凡非聖、非因非果,泯絕無跡,說為「無知」,卻有「遍照法界」的功用,能隨緣普現無量妙用,造作一切法,名為「無不知」。

無量妙用正是心性的顯用,從顯用能返照「心性的本源」。古德多以兩方面來為學人指明心性:

一者。從語言、動作、貪嗔、慈忍、造善惡、苦樂受等等,悟入是心性本然具足的妙用,如古德說:「挑材運水無非是心性的神通」,此心是佛心,離此心別無他佛矣。

二云諸法如夢,諸聖同說,故妄念本寂,塵境本空。空寂之心,靈知不昧,即此空寂之知,是汝真性,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藉緣生,不因境起。知之一字,眾妙之門。若頓悟此空寂之知。知且無念無形。誰為我相人相。覺諸相空。心自無念。

二者,心性空寂無念,於空寂中覺性不昧、靈知不昧;此靈知不昧乃心性本具的覺性,不必仗緣方生。此「空寂」之「知」,乃是心性本具,是眾妙之門。若能頓悟此無形無相之「妙知」,反照「我、人、眾生相」乃虛妄幻相,乃至明覺萬法畢竟幻化空寂,心念法爾無念。

《觀經》說:「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一句彌陀行住坐臥不令中斷。當念到一心不亂,開啟般若悟入「是心是佛」,即契入「直顯心性宗」。「禪淨」至此「眾流歸海,同歸一宗」。所以淨宗祖德說「若人專念彌陀佛,即是。」

《緇門警訓》天衣懷禪師問學人說:「若言捨穢取淨、厭此欣彼,則是取捨之情,眾生妄想。若言無淨土,則違佛語。修淨土者當如何修?眾無語。復自答云: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淨土門」會有厭離娑婆穢土,轉求生西方淨土,此心是「取捨分別心」,非是「無取無捨的清淨心」。但是世尊明確開示要眾生求生佛國淨土,明明確確的「示有」淨土可往生。「修淨土者」要如何修才能在「空有」中不執一邊?才能「禪淨無礙」?大眾無語,師自答:「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

「念佛者」念佛求生,能依願往生,乃真實不虛,此為「事持」。若能了達「求生的心與所生的境」體性空寂,皆是吾人心性所顯,也就「生而無生」矣,此是「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的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