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2日 星期二

由「念佛」看「禪淨融和」


虛雲老和尚說:「參禪與念佛,在初發心的人看來是兩件事;在久修的人看來是同一件事。---初入手與禪是二,及其成功,二而不二。」
「禪門」被歸類為「空宗」,「淨土門」被歸類為「有宗」。對我們「初學者」而言,「空」是「空」,「有」是「有」,「空與有」就像油水分明不相溶,也像是兩條不相交集的平行線。但是對「已發慧的久修者」而言,則是「空有」不相礙。
古德說:「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明示不論「禪與淨」,只要一門深入,都能泯絕「空有」的隔礙,同歸法性海。永明禪師也說:「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明示禪淨可以融和無礙,融合的智慧也能增長學人的道業。
初學者所以會有「禪淨的差別」,在於「禪宗」講求頓悟本具的「佛性」,行持上會以「無念為宗」,如《六祖壇經》:「我此法門,從上已來,頓漸皆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修習的下手處在於講求「放下執著」,相契「無念、無住、無相」的般若,再依於「無念般若」頓悟佛性。「念佛法門」則是先強調「執持名號」來成就往生極樂的「信願心」,並不以「見性成佛」為急迫目的。前者致力放下,後者則一心執持名號。在行持上,兩者是完全相反的方向,致使不明究裡的「初學者」會感到疑惑不解。
「禪宗」也會念佛,「淨宗」也會禪修。但是兩者所設立的修習方便,完全不相同,各各都有各自的「主行」與「助行」。「學禪者」的「佛號」只是作為參禪的敲門磚,比如參「念佛者是誰?」參到一念不生,如痴如醉,名為「淨念」,由此淨念相續,參破無明,証「無念般若」。至於「禪者」是否發願往生佛國淨土,則是另一回事,不是每個「禪者」都會發願往生淨土。
「淨土宗」的念佛,是從佛號中生起「求生極樂的信願心」,是以「信代慧」的法門。他深信如來是真實語者,深信過西方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只要眾生至誠念佛求生必得如來接引往生。念佛者「往生的信念」相續,不雜世間妄念,名為「淨念」,由此「淨念」成就「往生定業」。「禪觀」對「念佛者」來說,則是用來幫助「念佛者」歇下世間的染著,比如「觀空性」是用來看破世間如夢如幻的本質,幫助放下世間情識的執著,令「念佛心」一心不亂,臨終往生上品。
不論禪淨,都貴在一門深入,但是信心不足的中下根器者,對自宗法門的信心,難以堅定無惑。法門的行持,還沒死盡偷心,還會三心兩意的話,念佛就難以專一,「參禪」也會生不起信心,不免到頭來,成了兩頭空。祖師為了頓落學人的妄想攀心,會對偷心不死的「學禪者」說:「佛這一字,我不喜聞」』、「老僧念佛一聲,要漱口三日。」無非在幫助學人截斷雜念葛藤,引領一門深入。這類話句名為「轉語」,是引導學人頓落雜念,趣向「無念」的一種啟發手段,並非禪師反對念佛。又如《六祖壇經》說:『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如果造罪,要求生何國呢?』也是同樣道理。
印光大師說:「念佛之人不可涉於禪家參究一路」,也是警示「念佛人」要死盡偷心,才能一心皈依彌陀,成就一心不亂的「信願心」。
我們凡夫尚未「禪淨雙融」的智慧,又不了解善知識的旁敲側擊的方便語,就直接譏謗「念佛者」著相求佛,或批判「學禪者」不切實際,空腹高心,都會造下了謗法的過失,我們不可不慎。
禪淨在在修習的方便上雖然有著甚大差別,然而一旦歸入「實相」,就眾流歸海,泯絕差別。「實相」是禪淨的交集點,在修証上,「禪宗」是依於「無念」直取「諸法實相」。「念佛法門」也有頓入實相的方便,如《楞嚴經、大勢至念佛圓通章》的「如子憶母」的「念佛法」。大勢至菩薩往昔就是依於「憶佛念佛」証得「念佛三昧」,並且以此「念佛心」入「無生法忍」。「入無生法忍」即是入於「實相」。
《楞嚴經》說:「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我們只要能夠「都攝六根」,以「如子憶母」般的心來「憶佛念佛」,相續不斷,也能「自得心開」,開般若証實相。「不假方便」乃是不必再經過其它的方便法,比如持咒、廣閱三藏等等,也能「開智慧入實相」。
古德說:「藥無貴賤,愈病者良。法無優劣,契機則妙。」我們眾生的根機千差萬別,法門自然會有千差萬別,不宜分優劣高下。八萬四千法門中,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法門,最為緊要;就像生病投葯,要服下適合自己病症的葯物;若是不對症,珍貴葯材也會成了毒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