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3日 星期四

《實相念佛》

《肇論》說:「一切諸法,緣會而生。緣會而生,則未生無有,緣離則滅。如其真有,有則無滅。以此而推,故知雖今現有,有而性常自空,性常自空,故謂之性空;性空故,故曰法性,法性如是,故曰實相。」一切法無非是因緣所生,在因緣和合前,本來沒有,依於因緣和合而有。由因緣所生,就會隨著因緣消失而消失。一切因緣所生的就不是真的實有,因為實有就不會消失,會消失是仗緣而生的「假有」。以此推論,現前一切有,都是緣生緣滅,沒有永恆的自體性質,諸法空無自體性,名為性空。法的體性空寂,說為「法性」。法性之相,如實不變異,所以名為「實相」。 智者大師在《法華玄義》中說:「實相之相無相不相,不相無相名為實相。」一切相皆由因緣所生,而因緣所生法,體性空寂,名為「緣起性空」;「實相無相」是「緣起性空」的一面。體性空寂,所以無礙一切法依於因緣而生起,稱為「性空緣起」;「實相無不相」是「性空緣起」的一面。 蕅溢大師說:「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唯其離一切相故無相;唯其即一切法故無不相;無相無不相,故不得已強名實相。」「無相」乃離一切相,開顯法性空寂。性空無礙緣起,才能隨緣立一切法,猶如一張白紙,能隨心畫出一切相,若是紙張已有畫相,就不能隨己心而畫了。《中論》也說「以有空故,一切法得成」。 緣起性空,性空無礙緣起,所以諸法無相無不相,不得已強名為「實相」。亦即「無相」是「實相」的一面,而「無不相」也同時是「實相」的一面。 「實相念佛」可以用兩種形式來開顯: 一是實相無相。「佛號」與「淨土」是如來清淨法身所現。「念佛者」依於佛號來契入諸佛清淨的法身,由此張顯清淨心性的「實相」。如《宗鏡錄》說:「何等名為諸法實相?所謂諸法畢竟空無所有,以是畢竟空無所有法念佛,諸想不生,空寂無性,滅諸覺觀,是名實相念佛。」這是先明白緣起性空、諸法畢竟空的諦理,由此明白心性本來空寂。「滅諸覺觀」者,指息滅「能所分別」,由此安住於無分別理地中,名「實相念佛」。 二是「無不相」是實相。明白「諸法實相」的理地後,從真空中現妙有,一切佛號都是由「清淨心性」所現,正是「實相無不相」。 我們眾生念佛時,會有「能念的心」與「所念的佛號」,心佛二元是分別對立,心是心,佛是佛,乃至心外有佛,心外有淨土,所以心佛不相應,自他不相融,在於我們眾生的「分別習性」使然。我們若能從念佛中來息滅能所分別,止息能念所念、能觀所觀等等分別妄見,由二分法入於不二之門,應當是「實相」的修証方向。 我們尚未明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前,心佛就尚處在妄想分別中,所念的佛號也是妄心所現。當明白了「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後,就能緣於「清淨心性」而念佛,此時所念佛號無非是真心的流露,這是「念佛法門」的「全妄即真」的實相念佛。 「眾生心」觀佛國淨土時,所觀的境,雖然是依於諸佛所成就的國土而觀,卻是自心所現,這是依他佛而顯自心極樂。明白所觀的極樂正是我心極樂。直至自他不二,是念佛法門的「全他即自」的「實相念佛」。 「全他即自」的念佛法門,不只是「實相念佛」,更是入佛知見,依於諸佛的成佛大願,走向「至捷至頓」的成佛之道了。

《佛號迴響聲》

《佛號迴響聲》 我從小就有耳鳴現象,日夜都在耳鳴,要它停個片刻都不可得,很是苦惱。久而久之,就只能與它共存,習慣它的存在。直至學佛後,參與「念佛共修會」,法會結束後,「念佛聲」依然在耳中迴響不停,正是所謂「餘音繞樑,三日不絕」的情形。就在那時候,發覺「耳鳴」被「念佛聲」取代了。往後,只要聽見「耳鳴」,就輕輕的提起所想要的「念佛聲」,就獨存「阿彌陀佛」的佛號聲,漸漸的不再困擾於「耳鳴」。 心中的「念佛聲」是自己的「心意」所變現,可以改變的;比如聽到更殊勝的「音調」或和音時,就可以轉成那個「念佛音聲、音調」。有時候「念佛聲」聽起來,像在跟我演說「世間苦,要有出離心」,也讓我生起出離心。這音聲像是過去世參與法會的「念佛聲」,是從「八識田」中引現出來的。 我在忙完工作後,會一面休息,一面靜靜的聽「念佛聲」,像在欣賞「聲樂」。直至了解「念佛法門」的核心,在於「生起求生極樂的欣願心」。如果只是聽「佛號聲」,沒有「欣願心」,就會偏離了「念佛法門」的大道,才從「佛號聲」中繫念「繫念彌陀」,來令「欣願心」更加親切。 所聽的「念佛聲」,其實都是自心所現出來的音聲。就像我們的心比較寂靜時,在夢中清楚「所作的夢境」,都是自己在編導;夢中各各不同的角色與情境,都是自己的心所變現出來的。如果把它當成「聖境」,看成心外之聲,那就會走入危險的「岐路」。《楞嚴經》警愓我們:『若作聖解,即入群邪。』 雖然耳中不斷響起「念佛聲」,但是不等於「心在念佛」,因為「佛號聲」不一定聽進心裡,不一定與「彌陀悲願」有親切的感受。我念佛時,都會不管那「念佛聲」,只管「心念心聽」,聽我念的佛號,也令「名號」攝受「欣願心」,直至「所聽的念佛聲」消融在「欣願心」中。 「佛號聲」是作意來的一個「方便所緣境」,在聽「佛號聲」時,會有「能念的心」與「所念的佛號聲」,有「能」有「所」,所以絕對不是所謂的「無念而念」,而且差十萬八千里。「無念而念」是明白「能念的心」與「所念的佛號」,依緣而有,體性空寂;也明白「所念佛號」乃心性能隨所現的妙覺,當是《金剛經》所說的「無所住而生起心」的「般若智」。 【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可以用「緣起當下性空、性空無礙緣起」來加以領會。「念而無念」的「無念」是「緣起當下性空」。「無念」的「無」是顯「空無自性」,而非「空無所有」;「無念而念」是顯「性空無礙緣起」。能証入這樣的境界,當是高地菩薩所証,是我等「凡夫地」所遙向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