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8日 星期五

「念佛法門」的「應機眾」

文:唐岐
「淨土法門」號稱為「三根普被,利純全收。」「三根」是指根器的差別,大略分為上、中、下三根。「普被」是指不論是利根者或純根者,或是在家、出家、富貴貧賤、男女老幼,都適合由「念佛法門」來一門深入。
「念佛者」若是體弱多病或患先天疾病者,苦的感受至為強烈;或者是貧賤者,很能感受貧窮的痛苦,這類求生西方淨土的念佛者,有可能只是出自於「離苦」而念佛求生極樂世界。有些「念佛者」在過去世就有厚植善根,不只感受到「輪迴苦」,也能同時生起悲心,憐憫處在輪迴大苦的有情而發起「上求佛道,下化有情」的願力。大部分的「念佛者」介於兩者之間。
不同的根機,所採用的「念佛法」也會不同。最常被採用的「念佛法」有四種:「實相念佛」、「觀想念佛」、「持名念佛」。「實相念佛法」必須具備「空性般若」,屬於「上根」的念佛法。「觀想念佛法」必須有基本的觀照力,禪定得有相當基楚,屬於於中上根者。「持名念佛法」最被普遍使用的「念佛法」,就算觀照力弱者,也能由「持名念佛」來入手,「上中下」三根都能適用。
我們一般「念佛者」以「中下根器者」為多數,最適合以「持名念佛」作為下手處。待日久功深後,具備了「禪定與般若」,也能以「持名念佛」攝「觀想念佛」,乃至以「持名念佛」証「實相念佛」,所以「持名念佛」是善巧方便法,而非下劣法。
世尊在演說「淨土三經」時,會依於不同根機眾生勸請眾生發心往生極樂世界,比如《法華經》說:「若如來滅後五百歲中,若有女人,聞是經典如說修行;於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遶住處,生蓮花中寶座之上。」具備大乘根性眾生,聽聞《法華經》後,依經而修,並且迴向往生極樂世界,就能在命終時,獲得彌陀與諸大菩薩接引往生。又如《大寶積經。發勝志樂會》中:「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功德利益,若有眾生發十種心,隨一一心,專念向於阿彌陀佛,是人命終,當得往生彼佛世界。」
不同的根機,「發心」自然也會不同,「行門」也不會相同。如《大寶積經。發勝志樂會》所說:「如是十心,非諸凡愚不善丈夫具煩惱者之所能發,何等為十?
一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慈無損害心。
二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悲無逼惱心。
三者於佛正法不惜身命樂守護心。
四者於一切法發生勝忍無執著心。
五者不貪利養恭敬尊重淨意樂心。
六者求佛種智於一切時無忘失心。
七者於諸眾生尊重恭敬無下劣心。
八者不著世論於菩提分生決定心。
九者種諸善根無有雜染清淨之心。
十者於諸如來捨離諸相起隨念心。」
又說:「若人於此十種心中隨成一,。樂欲往生彼佛世界,若不得生,無有是處。」只取當中一心,一門深入也能如願往生彼佛世界。

這十種心「非諸凡愚,不善丈夫,具煩惱者之所能發」,亦即它的應機眾不是一般凡夫所能做到。我們凡夫只能把這十種發心設定為目標、方向,依據自己的根機,少分或多分來行持。

由「正定聚」看「念佛法門」的殊勝

由「正定聚」看「念佛法門」的殊勝 「正定聚者」對如來教法,已深信堅定,不會再受到惡劣環境有所動搖,對成就菩提的信心已不再退轉,名為「正定聚」。 我們「凡夫位」眾生屬於「不定聚」,學佛的信心隨時會被「逆緣」動搖退失,必須時時熏習善法來成就「善根」,才能轉「不定聚」為「正定聚」。 《大乘起信論》說:『所謂依不定聚眾生,有熏習善根力故;信業果報,能起十善,厭生死苦,欲求無上菩提,得值諸佛,親承供養,修行信心。經一萬劫,信心成就故,諸佛菩薩教令發心。』 轉「不定聚」為「正定聚」所要熏習的善法為「四因一緣」。四因者: 一、具深信因果業報。 二、不犯五戒,力行十善。 三、親切感觸世間無常,生起厭離世間生死的「出離心」。 四、發起成就正等正覺的心志。 「一緣者」,待四因成熟後,又得值如來出世之緣,能夠親近如來,聽聞法教,令菩提信心就逐漸增長。具備了「四因一緣」,還得經過一萬劫的相續熏習,才能成就「正定聚」。「四因」如果沒有具足,要成就「正定聚」就不只一萬劫了。 未具足「正定聚」眾生,即使生在有修行的世界,也可能會把善法功德迴向於「生天福報」;或者自顧解脫而墮入二乘種性。即使有一點大乘的根性,也可能在善根不足下,「菩提心」時隱時現,當遇到了大惡緣,有可能就因此退轉了初發心,墮在自証涅槃的二乘。 親近如來多劫的菩薩眾,尚且會有退墮發心的可能,何況不具足善根,信心怯弱,又生活在惡緣眾多的娑婆世界,能夠不被惡逆環境所迷失? 諸佛如來慈憫我等「不定聚」眾生,開啟「淨土法門」的方便道。《大乘起信論》說:『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緣,隨願得生他方佛土,常見於佛,永離惡道。如修多羅說: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回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 現今我們娑婆眾生,具備「四因」的善根者,已越來越少,能有幾人能自肯來生不墮三惡道?又有幾人有把握來生一定能常隨佛學?如來憐憫我等這類少善根者,開示了「淨土法門」。只要對諸佛願力深信不疑,一心專念彌陀名號,一心發願求生,把所做的「善行、功德」全迴向求生極樂世界來,必能感通彼佛願力而往生於彼佛國土,常隨佛學,永離惡趣,決定不退轉之「正定聚」,成就如來種性。

《臨終各種瑞相》

文:唐岐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談到臨終各種瑞相,包括當生地獄道、餓鬼道、畜牲道、人道、天道所現起的瑞相。
當生地獄十五種相。
一者於自夫妻男女眷屬惡眼瞻視。
二者舉其兩手捫摹虛空。(雙手在空中亂抓)
三者善知識教不相隨順。(聽不進善知識的話)
四者悲號啼泣嗚咽流淚。
五者大小便利不覺不知。
六者閉目不開。
七者常覆頭面。
八者側臥飲噉。
九者身口臭穢。
十者脚膝戰掉。(雙腳發抖)
十一鼻梁欹側。(鼻子歪一邊)
十二左眼瞤動。(眼精一直跳動或貶眼)
十三兩目變赤。
十四仆面而臥。
十五踡身左脇著地而臥。
大王當知若有臨終具十五相如是眾生。決定當生阿鼻地獄。
臨命終時有八種相。當知必墮焰摩羅界餓鬼趣中。
者好舐其脣。
二者身熱如火。
三者常患飢渴好說飲食。
四者張口不合。
五者兩目乾枯如鵰孔雀。
六者無有小便,大便遺漏。
七者右膝先冷。
八者右手常拳。(手緊握不放)
何以故心懷慳悋乃至於水不與人故。大王若具八相。命終決定生餓鬼中。
臨命終時有五相現。是人決定墮畜生趣。
一者愛染妻子貪視不捨。
二者踡手足指。
三者遍體流汗。
四者出粗澁聲。
五者口中咀沫。
大王若具此五者。命終決定墮畜生趣。
臨命終時有十相現。是人決定生人趣中。
一者臨終生於善念,謂生柔軟心、福德心、微妙心、歡喜心、發起心、無憂心。
者身無痛苦。
三者少能似語一心憶念所生父母。
四者於妻子男女作憐愍心,如常瞻視無愛無恚,耳欲聞於兄弟姊妹親識姓名。
者於善於惡心不錯亂。
六者其心正直無有諂誑。
七者知於父母親友眷屬善護念我。
八者見所營理心生讚歎。
九者遺囑家事藏舉財寶示之令出。
十者起淨信心請佛法僧對面歸敬。言南無佛陀、南無達摩、南無僧伽,我今歸依。若無佛世歸五通仙。
大王若臨命終具此十相。決定得於人趣中生。
臨命終時有十種相定得生天。
一者起憐愍心。
二者發起善心。
三者起歡喜心。
四者正念現前。
五者無諸臭穢。
六者鼻無欹側。
七者心無恚怒。
八者於家財寶妻子眷屬心無愛戀。
九者眼色清淨。
十者仰面含笑,想念天宮當來迎我。
若臨命終具此十相決定生天。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沒有談到往生淨土的瑞相。從《觀無量壽經》,以及《聖賢錄》所往生的瑞相來看,「身體柔軟,笑容燦爛。」、「起歡喜心」、「無恚心」、「對世間不貪戀」的情形都會有。只是「生天者」,也應該同樣會有這種情形。「往生淨土者」比較能別於「生天瑞相」慨略如下:
一.預知時至。未臨終前,獲得佛菩薩告之何時往生,當中有「定中見佛」與「夢中見佛」的差別。至於沒有「預知時至」,也不等於就不會往生淨土;有的在臨終後以"中陰身"得度,比如仗著助念功德,令亡者中陰身生起往生信願而得度。
二.心不顛倒,佛菩薩現前來迎,或只見蓮華來迎。在《觀無量壽經》中,依念佛功德深淺,往生品位不同,所見的佛菩薩也有差別,有見西方三聖以及眾多聖者來迎,也有只見到蓮華來迎。
三.異香滿室,天空鳴樂。不只是臨終者聽到,有的也能令身旁的人聞到。

《早晚課的重要性》


文:唐岐
中國「課誦」最早的記載是《吳書劉繇傳》,記載在寺院中,可集合百人、千人一起課誦,主要目的是大家齊聲誦經文,聲音大又莊嚴,可以讓他人能夠聽到法音,或者讓喜愛佛法的人能夠因此感到法喜與持誦法義。直至東晉道安法師制定《僧尼軌範》,才有正式的課誦儀軌,而後慢慢發展成為「早晚課」。到了唐朝馬祖道一、百丈禪師制定叢林清規時,才把「早晚課誦」列為日課,往後寺院都依此清規而有「早晚課」。
不論清平時代或是戰亂時代,僧團都堅守「早晚課」的儀軌,懷著「此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的恐懼心。出家眾自我嚴謹的風範,讓當時的社會對出家眾懷著「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鐘」很是敬仰,也就有了「暮鼓晨鐘」之諺語。尤其在在清晨時刻,大地萬籟寂靜;高山上的寺院,鐘鼓一敲,能傳達到十里之外,喚醒無數迷執世間的有情。「早晚課」樹立了出家僧人的本分與精神,也成了中國寺院的特色。
「早晚課」的本意,除了具備弘傳佛法的功能外,也具有「內証」的用意。「早課」能讓修行者在早晨醒來後,不忘「初心」。尤其早晨三四點起來,心最為寧靜,精神最為飽滿,是專志修行的最好時機。
古德也說:「朝暮不軌,猶良馬無轡。」「轡」是控制馬的韁繩。如果早上所學,到了晚上就忘了,他的心就必定被世間所迷惑。不做「早晚課」就像良馬無轡,無法正確又持續的邁向菩提道。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學佛者時時都在檢視自己的心念是否違反道心?當發現自己的行為有所偏失,就算別人沒有看見,也沒有聽見,他也會日夜無間,老老實實的懷著恐懼心,自我反省檢視。孔子這一段話,也可以是「晚課」的精神。「晚課」有著反省一天下來,對所學是否有懈怠?是否有致心學習?
寺院的「早晚課」,在引磬和鐘鼓等等梵貝引導下,很令參與者攝心不亂,所以「早晚課」也有著禪定與觀慧的熏習效力。結束前,又有迴向、發願文的儀軌,能提醒大眾在菩提道上,不忘「菩提心」。
居士忙碌於世間事業與家庭,無法有這樣的修行環境,可以依自己的狀況訂立簡易的「早晚課」,不只提醒修行初衷、對治懈怠、熏習禪觀。單單以至誠心禮拜佛菩薩、誦經或念佛,就功德無量了,如《地藏經》說:「是人若能塑畫地藏菩薩形像,乃至聞名,一瞻一禮;一日至七日,莫退初心,聞名見形,瞻禮供養,是人眷屬,假因業故,墮惡趣者,計當劫數,承斯男女,兄弟姊妹,塑畫地藏形像,瞻禮功德,尋即解脫,生人天中,受勝妙樂。」瞻禮供養」即是心懷「至誠的恭敬心」瞻禮,就能有如此不思議功德果報。

(淨土)詩詞


文:唐岐
散心念佛
清晨念佛心明澈,一聲彌陀入法舟。
生計忙碌倦歸來,昏沉打哈念彌陀。
欲界凡夫妄念多,猶如生來即有手。
凡夫散心佛攝受,法藏五劫密不漏。
只管信願在心頭,日夜環繞欣極樂。
願生必生非虛願,只管念佛出娑婆。

念佛頌
念佛要領,首在令心專一。
口念名號,字字力求清晰。
若現昏沉,抖數力勵作意。
寧可少念,不可含混過去。
妄念紛飛,任它不迎不拒。
只管念佛,一心求生相續。
堅毅恆持,攀緣自然漸息。
妄息生定,慧光破暗開啟。
定慧覺照,佛號分明歷歷。
聲聲呼喚,慈父引我出離。
念起聲落,震響萬籟空寂。
我心佛願,水乳交融一體。
凡心頓歇,獨存一念單提。
名號萬德,就在憶念許裡。
煩惱雖在,十方諸佛共庇。
業障現前,恐懼不再現起。
佛願不虛,當下不言而喻。
若肯信受,臨終必定生西。
難逢難遇,勸君莫再生疑。
一同念佛,極樂蓮邦有你

西方極樂曲
漁夫望洋一孤舟,身渺小,如水漚
隨波漂浮度春秋,心茫然,繫心頭
忽聞西方有彌陀,駕慈航,頻呼我
聞聲上船即攝受,光明照,涼心頭
茫然苦感頓消落,佛護念,我念佛
一聲彌陀一蓮荷,身娑婆,心極樂
從此心安隨緣過,樂悠悠,樂悠悠

憶念彌陀
()
六道有情,長劫沉溺,如來興悲憫。
敲響法鐘,悲願無盡, 法音遍虛彌。
彌陀悲願,繫念娑婆,不令再沉溺。
窮思五劫,所立方便,三乘皆應機。
憶佛念佛,願生必生,大願實不虛。
殊勝法門,萬劫難遇,莫說不為奇。
若肯信受,只管念佛,煩惱將永息。
及至命終,彌陀相迎,西方証菩提。
()
清溪孱流奏弦歌
萬聲和鳴齊念佛 
風聲鳥聲相伴奏
悠揚嘹亮傳彌陀
心佛相繫互映澈
憶念相續不空過
非是佛號滿心頭
著實念佛心最樂

繫念
昨夜
法友留言:父親往生了
一時茫然無言
心中頓時影現慈祥的老者
佛號,情不自禁的在心中響起,欲罷不能
回首
夢幻空花六十載
殘留歲月,所剩無幾
為了這一天,準備了三十年
回想  無盡的輪迴中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
又能信受彌陀弘願,遙見西方燈塔
得以釋放  心中的茫然與恐懼
解脫機遇,就在今生
滿懷湧躍歡喜
不再讓它溜過
否則
法緣再聚時,已是千劫萬劫後
感懷  慈悲彌陀
廣攝十方眾,不捨一眾生
誓願映我心,我心至誠信受如來語
揮手塵緣,緊抱彌陀作度舟,日夜繫念
也呼喚
十方有情,同心念彌陀
求生極樂國
念佛者是誰? 尋尋覓覓,不分晝夜 驀然回首,原來是這廝 不僅一臉皺紋,還一頭白髮 一身貪瞋痴,跳進溪水也洗不清 只好念佛熏香氣 猶如染香人,自有香光與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