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1日 星期一

由「所緣境」漫談「行持差別」

由「所緣境」漫談「行持差別」 「法門」行持之初,妄念不免非常強大,心念猶如跳躍不停的猿猴,須將其繫在木柱上,方有安住之時。「所緣境」就如那根「木柱」,令心專注當下,不攀緣外境。 「念佛法門」多以「持佛名號」為「所緣境」。最初把心緣在「佛號」的「聲相」上,比如「阿彌陀佛」四個聲音,聽得明明白白,令心安住於「佛號聲相」中相續不斷。「佛號」忘失了,就重新提起,不斷的干捶「攀緣妄想」。當粗分「攀緣妄想」漸漸息下,所緣的「佛號」只要輕輕一提就能綿綿相續;此時可以改為「心念心聽」,口中沒有出聲念,但是心內的「佛號聲相」依然瀝瀝清明。憶念的「聲相」與出聲念的「聲相」,兩者是沒有差別的。「定心」與「智慧」從這個基楚上慢慢前行。 「念佛法門」的「觀像念佛」,是以「佛像」作為「所緣境」;當然也可以「佛號與佛像」同時並存。觀佛之初,如果「佛像」觀不起來,不妨先從「持名念佛」來增長「定心」,再修「觀像念佛」。 《觀佛三昧經》有明述「觀像」的修習方便。最初先睜眼細看所要觀的「佛像」,看清楚後,再閉眼令「佛像」清明顯現。若觀不清楚,就再睜眼看,然後再閉眼觀察,不斷的修習;直至睜眼、閉眼都能令「佛像」猶如在眼前。 「禪門」所依持的「所緣境」,根本上,必須先自肯「心性本然清淨」,只是我們眾生最初找不到那「心性」,無法用無形無色,週遍法界的「清淨心性」來作為「所緣境」。所以「禪修」最初,也得依於「所緣境」來作為「敲門磚」,比如「觀呼吸」、「看話頭」、「參公案」等等。 「觀呼吸」是以「呼吸」為「所緣境」;又如參「念佛者是誰?」參的時候,「念佛者是誰?」這個「所緣境」,最初必須不忘不失。參的當中,念頭雖然會來來去去的思惟、觀察,但是所參的「公案」要依然不忘不失。「參公案」所要具備的「觀察力」、「定心」要比「念佛法門」的「住心取境」來得高,才能令「疑情」生起,綿綿相續。

2022年2月6日 星期日

《迴向》

《迴向》 「迴向」是成佛道上不可或缺的一環,如《普賢十大願行》第十大願:普皆迴向,把一切所修功德迴向給十方有情。又如《大毘婆沙論》說:『菩薩過去三無數劫所修種種殊勝善行,皆為迴向無上菩提、利益安樂諸有情故。由斯行願於最後身居諸有情最尊勝位,眾生遇者無不蒙益。』 「迴向」有「迴自」與「向他」兩方面。 如《地藏經》:「若有男子女人,在生不修善因多造眾罪。命終之後,眷屬小大,為造福利一切聖事,七分之中而乃獲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 現今的「盂蘭盆法會」即是「將供僧功德」迴向給過世親人。我們也可把「善行」迴向給冤親債住,「迴向」中就含攝了「懺悔功德」,清淨業障,是一門「當世利益」的法門。 《忉利天宮神通品》:「云承孝順之子(婆羅門女),為母設供修福,布施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寺。非唯菩薩之母,得脫地獄,應是無間罪人。」「設供修福」迴向的力量大小,除了涉及「設供者」的「福德深淺」外,也當涉及「被超度者」的「善根」。如本品中『(婆羅門女)其母信邪,常輕三寶。是時聖女,廣設方便,勸誘其母,令生正見,而此女母,未全生信。不久命終,魂神墮在無間地獄。』「被超度者」在生時,尚有「三寶」之緣,只是未能全信;若是「全不信」或「無善緣」,「迴向」的力量就大大不同了。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強調四次「迴向法界」,「功德」迴轉到自心的殊勝。「迴向」時,能把心量擴大,「福德」也隨之迴小向大。如《地藏經》說:『如是善事,但能迴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樂。如但迴向自家眷屬,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樂。』、『是國王等(所作布施福利)當得三劫為帝釋身,受勝妙樂。若能以此佈施福利,回向法界,是大國王等,于十劫中,常為大梵天王。」』作的功德若是迴向法界,就能「迴小向大」,轉三劫帝釋強身為十劫大梵天王。如《慧海請問經》說:「譬如水滴落大海,大海未竭彼不盡忌,如是回向菩提善,未得菩提亦不盡。」「迴向」的心量多大,福報就多大。迴向給「自己」,猶如一滴水,很快就乾枯;若是迴向給十方有情,猶如一滴水滴入大海,化為無盡,能永不乾渴。 「迴向」是「心力」的迴轉,「心力」能轉「業力」,能改變一個人的福禍。如《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中說:『復有業能令眾生得決定報,若人於佛法僧及持戒人所,以增上心施,以此善業發願迴向,即得往生,是名決定往生,是名決定報業。若業非增上心作,更不修習,又不發願迴向受生,是名不定報業。』「善行」如果不作迴向,「善行」就會隨業受報,比如「升天」或「受用世間富貴」。若能求生佛國淨土,圓滿菩提,當是最為殊勝了。如《無量壽經》:『諸有眾生聞其名號(阿彌陀佛),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至心迴向」有著「一心」貫澈的力量,如《觀經》:『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迴向發願心」乃從生活中所行的一切微 妙善法皆「迴向」往生極樂,貫澈「一心」至誠、深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