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8日 星期三

《觀經》「三心與三福」

《觀經》「三心與三福」 《觀經》說:『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只要具備這「三心」條件,就必與彌陀如來大願心感應道交,往生極樂國。 《彌陀經》:『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與《觀經》三心,不但沒有衝突,而且是吻合的。 《觀經》三心,可以是《彌陀經》一心的釋義。「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必然具足「至誠心、深心」,因為「念佛心」不至誠、不深切,何能成就「一心不亂」?要成就「一心不亂」,「念佛心」就必然要「至誠、深切」。「深信、切願」也同時在其中,因為「信不堅、願不深」,也必然被「世間渴愛」所左右,不會一心不亂的執持名號。 【至誠心】者:至者真,誠者實,真誠不虛假之心。若是口說願意求生極樂,內心又希望擁有家庭、事業,滿足欲樂,就不是「至誠心」,是虛假心了,是二心。 【深心者】:深信之心,在理上有兩方面:一者,深信自身是輪迴生死至今的罪惡凡夫,並深信「念佛求生極樂世界」是吾人解脫輪迴大苦的唯一希望。二者,深信釋迦牟尼佛所言真實不虛,深信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真實不虛。比如遇到煩惱,是否還能志心信樂,不為煩惱所動搖? 【迴向發願心】者:乃在生活中,將一切身口意業所修的善業,悉皆迴向願生彼國,不求世間富貴,不求升天福報。亦即在生活中的「起心動念」中,時時憶念極樂,一心求生。也是在生活中,念念貫澈「信願行」的「行」。 《觀經》說:「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迴向發願,願生彼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三心」是往生必備條件,「三福」則是涉及品位的高低。「三福」的「迴向發願,願生彼國」即是契入「三心」。若完備「三福與三心」必「上品上生」。 上品中生者:未能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 上品下生者:信因果不謗大乘,有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 中品上生者:若有眾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惡。以此善根,迴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 中品中生者: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義,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大願,聞此事已尋即命終,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 下品上生者:或有眾生,作眾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讚言:『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作是語已,行者即見化佛光明,遍滿其室。見已、歡喜,即便命終。乘寶蓮華,隨化佛後,生寶池中。 下品中生者:或有眾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業而自莊嚴。如此罪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為讚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讚彼佛光明、神力,亦讚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為清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華之內。 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