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日 星期一

大乘「念佛門」

文:唐岐
「禪宗」的「機鋒」讓人感到深不可測,聽到「淨土宗」就知道那是念佛的。「阿彌陀佛」四個字,三歲小孩都會念,「念佛法門」也就常被歸類為鄉夫鄉婦的修行法門。
「念佛法門」最常見被誤解有二:一是被誤解為小乘者,是下根性者所修的法門。二是自利的消極者。
一.「念佛者」並非是下根者
若是認為「念佛法門」志在往生極樂,出離娑婆苦,與講求「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大乘法門」相違,也就會把「念佛法門」歸類為「小乘法門」。
「淨土法門」號稱「三根普度」,亦即上根者有上根者的接引方便,「中下根者」有中下根者的接引方便。我們一般眾生都屬於中下根性,具備上根種性者當屬於少數,所以歷來淨土祖師所留下的接引法,多以接引「中下根性者」而說。接引上根者的「念佛法門」少被淨土祖師所談及,比如《華嚴經》中德雲比丘、解脫長者、裨瑟胝羅居士為善財童子演說「念佛法門」,當中的應機眾是對法身菩薩而說,不是對我們凡夫說。不說初學者無法領會「華嚴經中的念佛法門」,即使是久學者,當中能有幾人能夠看懂德雲比丘的念佛法門呢?更遑論依此而修了。
「念佛法門」下手處方便,人人可學,但是「似淺而深」,若不詳察,就會誤以為只是度下根者。
二.念佛者是建設人間淨土者
有些人都認為學佛要發願「生生世世在世間行菩薩道」才是大乘行者。有這種大願力者,無庸置疑,是大乘行者;然而所謂「大乘」菩薩,有初發心菩薩,有登地菩薩,也有已証佛果的倒駕慈航菩薩。
智者大師在《淨土十疑論》中說到「眾生必須先証得聖道,才有能力救度眾生,否則定慧不足,在紅塵中還沒救到眾生,自己反而被五光十色所迷。」就像自己還不會游泳,就下去救人,不但救不了別人,自己也溺水了。又說「初發心菩薩」還沒証得「無生忍」前,要常依佛學,直到証得「無生忍」,才有大能力救度眾生,猶如嬰兒不能離開母親,才能長大成人,才會有力量幫助他人。
求生極樂世界的念佛者,就是讓自己以最快的時間成就「無生忍」來廣度一切有情。若是只看到念佛者求生極樂,卻不去了解當中的深義,就直接把「念佛者」判定為「小乘者」,那就很冤枉了。
「念佛者」利樂有情
《觀無量壽經》說:「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三福是每個「念佛者」必須盡心去具備的要件。
「念佛者」一生實踐「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不就是在利樂有情,引導社會大眾走向祥和的利他嗎?「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在世間立範「修養德性」,又能讀誦大乘,不就是在熏習大乘根器嗎?「發菩提心,勸進行者。」發起大慈大悲的願力來利樂有情,不就是大乘行者嗎?
殊勝念佛門
所謂「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是說通途修行要經三大阿僧衹劫修福修慧,還要再經百劫修相好,當中要經過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而後才能圓滿佛果。
在娑婆修行的眾生,十信位尚未建立前,就有可能業障現前而做出大惡業;命終後,墮在地獄中受無量劫之苦。出離地獄後,還要再歷經餓鬼或畜生道,才能報盡而生為人。所謂「八萬大劫尚為鴿身,七佛以來猶為蟻子。」要能脫離畜生道,已是甚難甚難;轉生為人後,未必就能立就能聽聞到「出離輪迴的佛法」;要等到有善因緣具足才能聽聞佛法,已不知何劫何時了。
就通途修証過程,從初住到初地,要修一大阿僧衹劫;從初地到八地,又要一大阿僧衹劫;從八地到佛果,又要一大阿僧衹劫。從凡夫修到無生忍,須兩大阿僧衹劫。「念佛者」若是能夠証得上品上生,就能在往生極樂世界時,花開見佛悟無生,入於不退轉位,不用經過二大阿僧祗劫才能達到不退轉的境界。
《十住毘婆沙論》說:「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念佛法門」是一門「由信而入」的「易行道」,就像乘船順流而下,不用辛苦跋涉就能快速証得「不退轉」的殊勝法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