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3日 星期四

《佛號迴響聲》

《佛號迴響聲》 我從小就有耳鳴現象,日夜都在耳鳴,要它停個片刻都不可得,很是苦惱。久而久之,就只能與它共存,習慣它的存在。直至學佛後,參與「念佛共修會」,法會結束後,「念佛聲」依然在耳中迴響不停,正是所謂「餘音繞樑,三日不絕」的情形。就在那時候,發覺「耳鳴」被「念佛聲」取代了。往後,只要聽見「耳鳴」,就輕輕的提起所想要的「念佛聲」,就獨存「阿彌陀佛」的佛號聲,漸漸的不再困擾於「耳鳴」。 心中的「念佛聲」是自己的「心意」所變現,可以改變的;比如聽到更殊勝的「音調」或和音時,就可以轉成那個「念佛音聲、音調」。有時候「念佛聲」聽起來,像在跟我演說「世間苦,要有出離心」,也讓我生起出離心。這音聲像是過去世參與法會的「念佛聲」,是從「八識田」中引現出來的。 我在忙完工作後,會一面休息,一面靜靜的聽「念佛聲」,像在欣賞「聲樂」。直至了解「念佛法門」的核心,在於「生起求生極樂的欣願心」。如果只是聽「佛號聲」,沒有「欣願心」,就會偏離了「念佛法門」的大道,才從「佛號聲」中繫念「繫念彌陀」,來令「欣願心」更加親切。 所聽的「念佛聲」,其實都是自心所現出來的音聲。就像我們的心比較寂靜時,在夢中清楚「所作的夢境」,都是自己在編導;夢中各各不同的角色與情境,都是自己的心所變現出來的。如果把它當成「聖境」,看成心外之聲,那就會走入危險的「岐路」。《楞嚴經》警愓我們:『若作聖解,即入群邪。』 雖然耳中不斷響起「念佛聲」,但是不等於「心在念佛」,因為「佛號聲」不一定聽進心裡,不一定與「彌陀悲願」有親切的感受。我念佛時,都會不管那「念佛聲」,只管「心念心聽」,聽我念的佛號,也令「名號」攝受「欣願心」,直至「所聽的念佛聲」消融在「欣願心」中。 「佛號聲」是作意來的一個「方便所緣境」,在聽「佛號聲」時,會有「能念的心」與「所念的佛號聲」,有「能」有「所」,所以絕對不是所謂的「無念而念」,而且差十萬八千里。「無念而念」是明白「能念的心」與「所念的佛號」,依緣而有,體性空寂;也明白「所念佛號」乃心性能隨所現的妙覺,當是《金剛經》所說的「無所住而生起心」的「般若智」。 【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可以用「緣起當下性空、性空無礙緣起」來加以領會。「念而無念」的「無念」是「緣起當下性空」。「無念」的「無」是顯「空無自性」,而非「空無所有」;「無念而念」是顯「性空無礙緣起」。能証入這樣的境界,當是高地菩薩所証,是我等「凡夫地」所遙向的目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