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4日 星期一
『厭離心』與『欣願心』
求生淨土的『欣願心』
《淨土十疑論》中說:『欲決定生西方者,具有二種行,定得生彼:一者厭離行,二者欣願行。』古德也說:「不見地獄重苦,勤修無勇;不見淨土勝樂,欣求念淡。」「厭離行與欣願行」是「念佛法門」的兩大行門,必須同時並行,缺一不可。「厭離世間的心」有多親切,「求生西方的欣願心」才會有多親切。
「厭離行」是「求生」的根本要件。少了世間「厭離心」,就必然還執愛世間「權勢、名利、情愛」等等,何能生起「求生西方」的「欣願心」呢?
決定「出離心」的大動力,在於明見世間「空、苦、無常、無我」的真相;要能親切感受「五陰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聚會苦」等等世間苦,乃至照見「六道輪迴大苦」,才會有親切「厭離心」。「厭離心」有多親切,「求生西方的欣願心」才會有多親切。
「欣願心」的生起,來自感受「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如《彌陀經》中『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極樂眾生所住宮殿乃七寶莊嚴,不用為「住房」憂心,更不需為三餐奔波,也沒有病痛,不用害怕「老死」,壽命無量;以及極樂世界的風聲、樹聲、鳥聲都在為自己說法;也不必擔心沒有「善知識」的教導,能在極樂世界親近觀音、勢至諸大菩薩;又能隨意飛往十方法界供養十方諸佛,聽聞無量法音,法緣是何等的殊勝?而且必至「一生補處」。由此生起求生的「欣願心」。再「迴觀」娑婆無量苦時,就會有【猶如處在臭味熏天的廁所,不想久待;也如久困的囚犯,一心只想出離牢獄】的堅定往生「欣願心」。
若是觀「世間苦」來返照「極樂世界的種種殊勝」,就猶如【長時離鄉背井的遊子,迫不急待的想要回到日夜思念的故鄉;也如病痛在床,一心急求良葯救治;也如嬰兒不見母親那般的著急。】「欣願心」也就自然親切湧起;「出離心」越深切,「欣願心」就越深切。
憨山大師談及「念佛者」心不切的六種障礙:
一、少年離死尚遙,心不切。「念佛者」感受不到世間無常,人身危脆,就只會沉淪於世間,何能生起脫離輪迴的道心?何能生起深切的「念佛心」?
二、對彌陀大願心存疑惑,心不切。若是懷疑是否真的有極樂世界,或懷疑阿彌陀佛所發「四十八願」是否真實?疑心未除,「念佛者」就不可能發起「求生淨土」之願心。或者懷疑自己是否有資格往生,疑心一起,就不會一心念佛求生。
三、富貴樂利障礙善根,心不切。太過富有,太過如意,人生太過於一帆風順,會覺得世間值得留戀,就會障礙「善根」的發起,那會想「念佛」求生佛國淨土?除非能有因緣領會「世間空苦無常」的真相,才可能不被「世間福報」所繫縛。
四、貧困障礙善根,心不切。所謂「先顧肚子,再顧佛祖。」一生貧困者,所急迫的是三餐溫飽。三餐都沒著落的人,那有時間與心情修行或念佛呢?這類「念佛人」當要更明瞭「念佛」是消災增福報的良方,也更能一心念佛。
五、習氣業障重,心不切;「習氣者」如過去所帶來的興趣習性,如唱歌、跳舞、畫畫、運動,乃至創作、創業等等。會為「藝術」奉獻一生,會障礙「一心念佛」的心志。
六、出離心軟弱,心不切。「出離心」軟弱,在於欠缺「智慧」觀察「生命意義」,只能隨順「業力」隨波逐流。當須深感世間「空苦無常」,生起放下世間的「出離心」,「念佛心」方能心切。
這六種障礙,全濃縮在「出離心」,只要「出離心」深切,其它「五項」都可以排除。憨山大師又進一步說『:修行第一要【生死心切】,生死心不切,如何敢云念佛一片。若人果為生死心切,念念如救頭然,只恐一失人身萬劫難復。要將這一聲佛咬定,要敵過妄想。一切處念念現前,不被妄情牽纏遮障,如此下苦工夫,久久成熟,自然相應,如此不求成片,而自然成片矣!』
以【生死心】來念佛,是一門直契「念佛三昧」的大要領。時時把「死」字掛在頭額上,如救頭然,如死囚赴刑場;有此深切心,必然放下世間妄情,「六種念佛心不切」的障礙,當消融在「以生死心念佛」中。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