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3日 星期四

【是心是佛】

【是心是佛】 「念佛法門」必須繫念「佛」來作為「所緣境」,所念的「佛」有「法身、報身、應身」。「法身」無相,對「觀慧不足,神識飛揚」的眾生,緣不住「法身」,無法以「法身」作為「所憶想的佛」。 世尊在《觀經》開演「報身佛」的莊嚴,讓神識飛揚的「眾生心」能夠先有個「相」令心安住,由此來「憶佛念佛」。《觀經》:『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善巧的引導眾生從「有相」下手,從佛的莊嚴相來「想佛」,「定慧」也會由此增長,再以「般若智」明見「是心是佛」。 《觀經》的「想佛」,並非先修習「禪定」,而是「由信導慧」,先令眾生對「如來功德力」深具「信心」,深信『諸佛如來是法界身,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明了如來法身遍一切處,眾生的起心動念,如來都能知曉。只要眾生至誠憶佛念佛,就感得「如來法界身」入於眾生心想中,獲得如來攝受護念。不論眾生「知或不知、感不感」,「如來法身」都在攝受「念佛人」。有此深信,念起佛來,猶如「佛」在眼前,令心「至誠恭敬」而專一,善巧的由「信」而「定」而「慧」。 從「萬法唯識」來看「是心是佛」,更能引導「念佛人」由「信」導「慧」,明見「所念的佛」乃自身清淨心所現,悟見「是心是佛」。如《解深密經》:『諸毘缽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彼與此心,當言有異?當言無異?」佛答說:『善男子!當言無異: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識故。』 比如觀佛的三十二相作為「所緣境」時,此時的「能觀的心」與「所觀的佛相」是相同呢?還是不同呢?世尊回答說:「沒有不同!」因為「能觀與所觀」無非「唯心所現」,由自己的心性所現,怎麼會有差別呢? 《解深密經》又說:『若彼所行影像,即與此心無有異者,云何此心還見此心?』所觀的影像,既然與心無異,不就變成「自心見自心」嗎? 世尊答說「諸法中不會有自見法的情形」,就像「眼不自見眼」一樣。我們的「心」觸及境緣時,都會隨境「影現」該境的影像。比如把花放在明鏡前,明鏡中就顯出花的影像,即鏡即花,「鏡與花」不一不二。 「花」的影像乃依於「花」的本質而現的,「明鏡」不會無故現出「石頭」影像。「念佛者」所憶想的「佛相」,也如是依於「佛的相好本質」而現。以眾生有「妄想分別」,才會把所憶想的「佛」,誤以為「心外」之佛,不能明見所想的「佛相」乃自心所現。觀佛的三十二相也如是,所觀的「佛相」由心所現,心佛不二,「是心是佛」。 《觀佛三昧經》也說:「若人至心繫念,端坐觀念色身(佛的相好),當知心如佛心,與佛無異。」「心如佛心,與佛無異。」是「是心是佛」的異名。 我們眾生所以無法親証「是心是佛」,全在於有「分別妄想」,才會在「想佛」時,把「佛」誤認為「離心別有」,不契「是心是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