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9日 星期一

『無念]』與『念佛』

『無念與念佛』 《六祖壇經》:『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念、無相、無住」三者互為融通,是「諸法實相」的內函闡述。「無念」是離一切念,也是「清淨心」。「無相」乃離一切相,如《金剛經》的「無我、人、眾生、壽者相」。「無住」則是「心」無所執、無所住,如《金剛經》:「無所住而生其心」。 若契 「無念」,即契「諸佛法身」。只是我們「眾生心」的心念,無不時時刻刻隨順著「貪瞋習性」,妄念牽流不息,不是戀執著「五欲」,也會掛念著「事業、家庭」;「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無間,沒有「空性智」,想要「無相無住」,一刻也難以做到,何況「無念」。「念佛法門」則以「有相」為入手,比如我們都能想起父母的影像,由此繫念「佛的相好」來止息牽流不息的妄念,修習的「下手處」,比之於修習「空性智」契「無念」來的簡易。 《觀無量壽經》:『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佛的「法界身」遍「十法界」,無處不遍,「心遍」的當下,同時「身遍」,「心身」不二。眾生則是「想喝杯水」必須用腳走去拿;「想知道你要什麼?」必須用耳朵聽你說。「眾生心」本來也能一念遍十方法界,只因迷於「妄想分別」,才會妄執「五蘊身」為「我」,只能依於「五蘊」來了知有限的外界,把「外境」看成「心外」之物,不能了知山河大地皆是「自心妙明心中物」,就像執取「一水漚」為大海本身,迷失了本具的「廣大無盡的心性」。 「如來法界身」既然身遍心遍,「眾生心」只要以「清淨心」念佛,「如來法界身」當下入於「眾生心想中」,猶如「千江有水千江月」。亦即「眾生心」若能淨盡「妄想分別」,就如無塵垢的心鏡,只要一心觀想佛的相好莊嚴時,是心即現「佛的相好莊嚴」。「心」想佛的三十二相,「心境」就如「水中月」,隨之影現三十二相;觀想佛的八十隨形好,也隨之現「八十隨形好」,即心即佛,「心佛」不二,是心是佛。是「佛」是「報身佛」,不同於《金剛經》:「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所見的是「諸相非相」的「法身佛」。 「一心」具「法、報、化三身」,「三身」相互輝映。「法身」不離「報化身」,「報化身」不離「法身」,不一不二。「無念」契「法身佛」,「念佛憶佛」契「報身佛」。「法報」二身,不一不二,就如無量「浪花」何曾異於「大海」? 「無念」與「念佛」是兩種不同的行持,前者由「空門」而入,後者則是依於「有門」而入,行持雖然南轅北轍,卻都能「見佛」,正如所謂「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