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8日 星期五

「念佛」覺「本覺」

「念佛」覺「本覺」 《大乘起信論》說:「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說名本覺。何以故?本覺義者,對始覺義說,以始覺者即同本覺。始覺義者,依本覺故而有不覺,依不覺故說有始覺。」「覺」是覺醒了自心本具的清淨心性。這個「清淨心性」無所不遍,十法界都依此清淨心性所現,所以名為「法界一相」。眾生本有的清淨心性與十方諸佛了無差別,所以也名為「佛性」,也名為「平等法身」。眾生本具的「平等法身」就是「本覺」;迷失「本覺」時,稱為「不覺」。眾生透過教理或善知識的開示,明白了自身本來具足「本覺」的時候,稱為「始覺」。始覺,是覺悟的初始,是對「本覺」有所覺醒,只是眾生的無明習性無法一時頓淨,所以不名為「究竟覺」。當成佛時,頓盡微細無明時,「始覺」就是「本覺」,始本不二,名為「究竟覺」,也是十方諸佛的「正覺」。 《六祖壇經》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這個「本來面目」,就是本具的「本覺」。「本覺」是本來就具足,不是「從無而有」,不是經過修行的過程才會有。一切有情具足本覺,只因妄想而不能証得。 所言「修行」,是消除覆蓋「本覺」的妄想習性,猶如明鏡本然清淨,當被污垢覆蓋時,就失去了明淨的功用,當以方便力消除了污垢,令明鏡恢復本然明淨,說為「修行」。 眾生最初覺悟的「始覺」,在本質上與「本覺」並沒有兩樣,只是「始覺」尚有習性覆藏,不能遍照。當一切污垢淨盡時,名為「究竟覺」。從「不覺」到達「究竟」的過程,也就是「修行」。 《大乘起信論》把修証過程分成四個階段:凡夫的「不覺」;二乘觀智的「相似覺」;法身菩薩的「隨分覺」;菩蕯地盡的「究竟覺」。在修証過程上,「禪法」是先頓悟「本覺」,再從六根對六塵的互動中,令心「緣於本覺」來消融「無明妄想習性」,也稱為「保任」。 「禪修者」於始覺的保任中,安於無執無住,不除妄想不求真。當無始以來的「昏沉」與「掉舉」習性顯現時,就以般若空慧來照破無明,知妄即離,離妄即覺,令心回歸「本覺」。 「念佛者」了知「能念的心」乃「生佛」無別,也就是「始覺」,所念的佛則是「本覺」。念佛時,即念念「緣於本覺」而念,聲聲契應「本覺」,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當下即在消融「妄想分別習性」。以此「念佛心」相續不斷,禪定與般若雖然沒刻意修習,就在念佛中逐漸增長,「本覺」的般若慧光逐漸透出。直至一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是心是佛,能所不二,也就「始覺」合乎「本覺」,由此趣向「始本不二」的「究竟覺」。 「念佛者」即使無法從念佛中認明「本覺」的般若理地,只要具備深信、切願,而後持名念佛,就能逐步清除業障,開顯善根,也能如澈悟大師所說:「執事昧理,猶不虛入品之功。」即使無法頓悟「本覺」甚深教理,也能仗著執持彌陀名號的功德而往生極樂世界,就算往生品位不高,也必有了悟「本覺實相」的一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