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6日 星期五

「明鏡顯月」看「念佛法門」

「明鏡顯月」看「念佛法門」 『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提映現中。』明鏡若是沾滿污垢,鏡中就照不出月亮了。「眾生心」若是沉淪世間,沾滿世間五欲,就像明鏡沾滿污垢,心中的「菩提月」就被污垢覆蓋,無法顯現出來。 彌陀第十八大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亦即念佛求生必定往生願。「至心」是「一心」異名,「信樂」是深信彌陀弘願故而欣樂。「至心信樂」是求生的「清淨心」,如清淨的「明鏡」必能顯「月」,也是「往生」必須具備的條件。「至心信樂」在「名號」之前,再由「名號」總持「至心信樂」。求生的「念佛者」也就不宜只是「執持名號」而忽略「至心信樂」的往生條件。 『至心信樂,欲生我國』與《觀經》:『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應當是同義。若是,「三心」可以用來闡述「至心信樂」,「往生的決定心」就更明確篤定了。 「至誠心者」乃不造作、不虛假,不「三心兩意」。若是口說願意求生極樂,內心又執念著事業、名利,放不下,那就是虛假心了。「眾生心」若是依然繫念世間,不欲出離,也像沾滿污垢的明鏡,何能與「如來大願心」交感? 「深心」是深切的信心,深信彌陀大願真實不虛;深信我念佛求生,必能感得彌陀接引往生,不起疑感。尚若「疑心」還在,心念就會浮動不安,猶如擾動一池水,無以「水月交感」。 「迴向心」乃將一切身口意業所修的善業,悉皆迴向願生彼國,不求世間富貴,不求升天福報,一心求生,清淨無雜、無染。 具備這「三心」,也就具備「至心信樂的清淨心」,猶如清淨的明鏡,必能與彌陀如來的「心月」感應道交,所以《觀經》說:『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