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1日 星期一

由「所緣境」漫談「行持差別」

由「所緣境」漫談「行持差別」 「法門」行持之初,妄念不免非常強大,心念猶如跳躍不停的猿猴,須將其繫在木柱上,方有安住之時。「所緣境」就如那根「木柱」,令心專注當下,不攀緣外境。 「念佛法門」多以「持佛名號」為「所緣境」。最初把心緣在「佛號」的「聲相」上,比如「阿彌陀佛」四個聲音,聽得明明白白,令心安住於「佛號聲相」中相續不斷。「佛號」忘失了,就重新提起,不斷的干捶「攀緣妄想」。當粗分「攀緣妄想」漸漸息下,所緣的「佛號」只要輕輕一提就能綿綿相續;此時可以改為「心念心聽」,口中沒有出聲念,但是心內的「佛號聲相」依然瀝瀝清明。憶念的「聲相」與出聲念的「聲相」,兩者是沒有差別的。「定心」與「智慧」從這個基楚上慢慢前行。 「念佛法門」的「觀像念佛」,是以「佛像」作為「所緣境」;當然也可以「佛號與佛像」同時並存。觀佛之初,如果「佛像」觀不起來,不妨先從「持名念佛」來增長「定心」,再修「觀像念佛」。 《觀佛三昧經》有明述「觀像」的修習方便。最初先睜眼細看所要觀的「佛像」,看清楚後,再閉眼令「佛像」清明顯現。若觀不清楚,就再睜眼看,然後再閉眼觀察,不斷的修習;直至睜眼、閉眼都能令「佛像」猶如在眼前。 「禪門」所依持的「所緣境」,根本上,必須先自肯「心性本然清淨」,只是我們眾生最初找不到那「心性」,無法用無形無色,週遍法界的「清淨心性」來作為「所緣境」。所以「禪修」最初,也得依於「所緣境」來作為「敲門磚」,比如「觀呼吸」、「看話頭」、「參公案」等等。 「觀呼吸」是以「呼吸」為「所緣境」;又如參「念佛者是誰?」參的時候,「念佛者是誰?」這個「所緣境」,最初必須不忘不失。參的當中,念頭雖然會來來去去的思惟、觀察,但是所參的「公案」要依然不忘不失。「參公案」所要具備的「觀察力」、「定心」要比「念佛法門」的「住心取境」來得高,才能令「疑情」生起,綿綿相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