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31日 星期日

《執持名號》


文:唐岐
「煩惱」來自於妄想執著,「解脫」則是來自於放下。「念佛法門」則強調要「執持名號」,這對一個追尋「放下執取」者,不免感到疑惑不解了。
法門八萬四千,門門都是如來應緣眾生的根機而設,就「宗門」歸類而言,有「空宗」有「有宗」,下手方便自然不盡相同。「念佛法門」被歸於「有宗」,修証教理與下手方便,自然有別於「空宗」;若以「空宗」批判「有宗」的方便法,就不免牛頭不對馬嘴,也顯露自己的無知了。然而,不論何宗,學習最初都沒有跳過「執持」這個過程,猶如如學生聽課時,對老師的教導要明記在心,也就是「執持不忘」,也才能對所學的知識明了。
我們眾生的無明妄想深根蒂固,攀緣心非常強大,心念只要稍微懈怠,不是落在昏沉就是落在攀緣外境,追逐五欲,妄念紛飛。若是沒有把聽聞的「善法」明記在心,執持不失,就會立即忘失。即使能在偶然的情況下想起,「法義」也往往只是流於「知解」,很難運用於生活中。
就內証來看,法義聽聞後,若能執持不失,在「執持」的當下,心念「都攝六根」,攝心不亂,清明的緣住「所緣境」,不隨外境流轉,正念正知。「正知」的當下,就有明覺觀照力,有著照破除無明的力量,比如執持「諸法無常」,並且清明觀照,相續不斷,就會逐漸領受「世間空、苦、無常」的實諦,認清過去種種無知迷執而放下世間的執愛。如果不能「執持法義」而忘失,法義就無法「如理思惟」,無法成為「正念」而受用。
又如「學禪者」修習「參公案」,最初也是要先執持所參的「公案」,才能進一步將「疑情」凝然在心。「疑然在心」即是「執持」的本身,也是參破公案所必須具備的條件。比如虛雲大師開悟前,在高旻禪寺參禪時,在禪堂中晝夜精勤,澄清一念,不知身是何物,如此經過二十餘天,如痴如醉。直至護七例沖開水,濺到大師的手,茶杯墮地後,一聲破碎時,也繫破大師的疑根而大澈大悟。証得「空性智」的大澈大悟,應該才能說「歇下了妄想執著」,才有可能在起心動念中,任運無執無住,如蒼雪禪師的偈語:「南台靜坐一爐香,終日凝然萬慮亡;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緣無事可思量。」
「念佛者」執持名號的道理也是如是,「執持」的當下,止斷了攀緣心;「名號」相續不斷,句句入心,正念正知,此時的「明覺心」就在淨化無明習性,也能排除「相應彌陀大願心」的障礙,「定慧」也在明覺心下,逐漸增長,如《彌陀經》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世尊明確直指我們要「執持名號」,而且要相續不斷,若一日、若二日---,持之以恆,不但能夠消除業障,成就「一心不亂」的「定心」,更能相應如來的悲願,獲得接引往生淨土。
《彌陀經》是一部「無問自說」的經典,直指無上道的經典。雖然不談修証細節,不談甚深「空性智」,但是當中的妙諦,唯有如來方能澈知,不是我們凡夫所能知曉。我們若是未能了解「執持」在學習上的妙用,就誤認「執持名號」是「純根者」的修習方便,就會錯失了無上妙法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