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30日 星期六

略述「三品九生」差別

文:唐岐

《觀無量壽經》中「三品九生」的共同條件是「三心」: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發願心。若是沒有這三心,就算具足了「三福」,也不具往生的條件。有了這「三心」,就會依所修的三福差別,而有不同的往生品位。所謂三福:
1
.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2
.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3
.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經典,勸進行者。
一。由「三福」看「三品九生」。
上品上生:圓具三福。
上品中生:於三福中「未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受持」是信受奉行。雖然尚無法相契大乘經典,但是對義理則能信解。「勸進行者」是為他人演說所知的念佛法門。
上品下生:除了「未具讀誦大乘經典」,也沒有完全具足「深信因果」的條件,只是「亦信因果」,這個「亦」是說雖然信因果,但是還到達深信,依教奉行的程度。
中品上生:修福往生中品者,雖然尚未圓具第三福「深信因果,讀誦大乘經典,勸進行者。」但是能夠持清淨戒。
中品中生:無法終生持戒不犯,但是至少能一日一夜持八齋戒,或沙彌戒,具足不犯威儀。
(按:三品九生理當只是慨略的分類,眾生的根機無量,往生的品位,也理應有無量差別。比如持戒者,也聽聞過大乘經典,也對大乘能理解,這類往生者,觀經也沒詳細說明品位。在《佛說大阿彌陀經》中,對「中品者」如是說:「其中等者,雖不能往作沙門大修功德,常信受佛語,深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此佛,隨方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繒然燈,散華燒香,以此迴向願生其剎。」所以品位的安立,隨眾生的福德智慧不同而有種種不同。又比如上品中生,往生極樂世界,於諸佛所修諸三昧,經一小劫得無生忍,現前受記。這一小劫的時間,也只是慨略明示,不同的眾生根機,在道心上、福德與智慧上,時間上當會有所不同。)
中品下生:三福中,具足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但是對佛法並不完全了解,只是在臨終時,依於過去世的福德因緣,能遇上善知識為他演說有關阿彌陀佛成就極樂世界,也為他演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聽聞後發起善根,決心發願往生極樂,具足三心而往生。
下品上生:往生下品者,三福都沒有完全做到。「下品上生」者,雖然不是犯了殺人、搶劫這類大罪,但是在身、口、意上,處處犯了十不善業的輕罪;像小妄語不斷、自私自利的事,不會感到慚愧,也不知道要懺悔,我們大部分的娑婆眾生都屬於這一類。在臨終時,或有過去的福德因緣,能遇上善知識來為他演說佛法經名與大義,比如「佛說阿彌陀佛經」、「金剛經」、「法華經」等等;聽了這些經名,就能除卻「千劫極重惡業」。善知識又教他合掌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因為稱名念佛,能消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往生下品上生。
下品中生:是屬於毀犯了五戒、八齋戒、沙彌戒等具足戒的眾生,又不會感到慚愧。這些惡業,會令其人在臨終時,現出地獄相,心中生起極大的恐懼;幸好尚有福德因緣,聽聞佛法,或有善知識殷勤的為他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贊彼佛光明神力,亦贊嘆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人福德與智慧都尚充足,聽聞後,一心信受,即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為清涼風,往生下品中生。
下品下生:有眾生犯了五逆十惡,這類的罪業,應當下墮無間地獄,要經過無量劫才能消業。當在臨終時,現出地獄相時,幸好過去有大福德,也能遇到大善知識,讓他信服並一心隨其念佛,一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至少具足十念。在稱佛名中,念念消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往生下品下生。
(按:往生下品的眾生,都是罪業凡夫,欠缺三福資糧,所以能往生,完全是依持於三寶的皈依心,能在臨終時,一心志誠念佛、念法、念僧;更能對彌陀佛的救度生起堅定的皈依心,與願往生的決心。 ) 
二.三品九生往生的瑞相
上品上生: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台,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讚歎行者,勸進其心。行者見已,歡喜踴躍。自見其身,乘金剛台,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
上品中生: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無量大眾,眷屬圍繞,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贊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義,是故我今來迎接汝。與千化佛,一時授手。行者自見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讚歎諸佛。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
上品下生: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與諸菩薩,持金蓮華,化作五百佛,來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時授手。贊言:法子,汝今清淨,發無上道心,我來迎汝。見此事時,即自見身坐金蓮華。坐已華合,隨世尊後,即得往生七寶池中。
(按:上、中、下三生的主要差別有二。一是上生乘金剛台,中生乘紫金台,下生乘金蓮華。二是來迎接的化佛與眷屬數量不同,上生則有無數化佛,中生者有千化佛,下生者有五百化佛。)
中品上生: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讚歎出家,得離眾苦。行者見已,心大歡喜。自見己身,坐蓮華台,長跪合掌,為佛作禮。未舉頭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中品中生: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華,至行者前。行者自聞空中有聲,贊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隨順三世諸佛教故,我來迎汝。行者自見坐蓮華上,蓮華即合,生於西方極樂世界。
中品下生:聞善知識為他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聞此事已,尋即命終,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
(按:中品上生、中生者,是以聲聞乘為例,所以臨終迎是阿彌陀佛與諸比丘,沒有菩薩眾。中品下生只說聞善知識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後,尋即命終,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
下品上生: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贊言: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作是語已,行者即見化佛光明,遍滿其室。見已歡喜,即便命終。乘寶蓮華,隨化佛後,生寶池中。
下品中生:臨終所現出的地獄猛火,化為清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華之內。
下品下生: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按:下品上生,尚能直接看到化佛、化菩薩;下品中生則只見天華上有化佛、化菩薩;下品下生則只見金蓮華。)
三。見佛與証果的時間差別
上品上生:生彼國已,見佛色身,眾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經須臾間,歷事諸佛,遍十方界。於諸佛前,次第受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
上品中生:經宿即開。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寶蓮華。佛及菩薩,俱時放光,照行者身。目即開明,因前宿習,普聞眾聲,純說甚深第一義諦,即下金台,禮佛合掌,讚歎世尊。經於七日,應時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應時即能飛行遍至十方,歷事諸佛。於諸佛所,修諸三昧,經一小劫,得無生忍,現前受記。
(按:上品上生與中生,往生時足下都有莊嚴的七寶蓮華;極樂世界雖然同是金色身,但是福慧因緣差別,品位高低不同,七寶莊嚴,顯然亦有差別。)
上品下生:一日一夜,蓮華乃開。七日之中,乃得見佛,雖見佛身,於眾相好,心不明瞭,於三七日後,乃了了見。聞眾音聲,皆演妙法。遊歷十方,供養諸佛。於諸佛前,聞甚深法;經三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
(按:往生上品共同特點是能見佛並供養十方諸佛,只是品位不同,所証的時間上差別隨之不同。菩薩歡喜地乃是菩薩初地,菩薩住無生忍,則是菩薩八地)
中品上生:當華敷時,聞眾音聲,讚歎四諦。應時即得阿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脫。
中品中生:在寶池中,經於七日,蓮華乃敷。華既敷已,開目合掌,讚歎世尊。聞法歡喜,得須陀洹,經半劫已,成阿羅漢。
中品下生:經七日已,遇觀世音,及大勢至,聞法歡喜,得須陀洹。過一小劫,成阿羅漢。
(按:往生中品者,並沒有見佛與化佛的明文,只說明能見觀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為其說法。又中品上生証俱解脫阿羅漢,中品中生者,只明文証阿羅漢。中品下生是証初果羅漢。)
下品上生:經七七日,蓮華乃敷。當華敷時,大悲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放大光明,住其人前,為說甚深十二部經;聞已信解,發無上道心。經十小劫,具百法明門,得入初地。
下品中生:經於六劫,蓮華乃敷。觀世音、大勢至,以梵音聲,安慰彼人,為說大乘甚深經典。聞此法已,應時即發無上道心。
下品下生:於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為其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
(按:觀經往生下品中生、下生者,特別述及犯五逆罪也能被彌陀的大悲願所攝受而往生;在《佛說無量壽經》、《佛說大阿彌陀經》、《無量清淨平等覺經》等三經中,都只將往生慨略的分為三輩。下品上生與下品中生的差別也非常大,上生者四十九天蓮華即開,中生者,必須經過六劫,罪障才能消,蓮華才會開。又,上生者能得到觀音、勢至二大菩薩的光明攝受;中生、下生者只聞菩薩梵音安慰。下生者更須經過十二大劫,罪障才能消,蓮華才會開。)
觀經原文:
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迴向發願生彼佛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國時。
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及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讚歎行者勸進其心。行者見已歡喜踊躍。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
生彼國已。見佛色身眾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經須臾間歷事諸佛。遍十方界。於諸佛前次第受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是名上品上生者。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
行此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及大勢至。無量大眾眷屬圍繞。持紫金臺至行者前讚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義。是故我今來迎接汝。與千化佛一時授手。行者自見坐紫金臺。合掌叉手讚歎諸佛。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
此紫金臺如大寶花。經宿即開。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寶蓮華。佛及菩薩俱放光明。照行者身目即開明。因前宿習普聞眾聲。純說甚深第一義諦。即下金臺禮佛合掌讚歎世尊。經於七日。應時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應時即能飛至十方。歷事諸佛。於諸佛所修諸三昧。經一小劫得無生法忍現前受記。是名上品中生者。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
彼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并大勢至。與諸眷屬持金蓮華化作五百化佛來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時授手。讚言。法子。汝今清淨發無上道心。我來迎汝。見此事時。即自見身坐金蓮花。坐已華合。隨世尊後即得往生七寶池中。
一日一夜蓮花乃開。七日之中乃得見佛。雖見佛身於眾相好心不明了。於三七日後乃了了見。聞眾音聲皆演妙法。遊歷十方供養諸佛。於諸佛前聞甚深法。經三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輩生想。名第十四觀。[]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中品上生者。若有眾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13]惡。以此善根。迴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
行者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讚歎出家得離眾苦。行者見已心大歡喜。自見己身坐蓮花臺。長跪合掌為佛作禮。未舉頭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蓮花尋開。當華敷時。聞眾音聲讚歎四諦。應時即得阿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脫。是名中品上生者。
中品中生者。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
戒香薰修。如此行者命欲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花至行者前。行者自聞空中有聲。讚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隨順三世諸佛教故。我來迎汝。行者自見坐蓮花上。蓮花即合。生於西方極樂世界。在寶池中。
經於七日蓮花乃敷。花既敷已。開目合掌讚歎世尊。聞法歡喜得須陀洹。經半劫已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中生者。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義。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大願。
聞此事已尋即命終。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生經七日遇觀世音及大勢至。聞法歡喜得須陀洹。過一小劫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輩生想。
下品上生者。或有眾生作眾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讚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却千劫極重惡業。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讚言善哉善男子。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
作是語已。行者即見化佛光明遍滿其室。見已歡喜即便命終。乘寶蓮花。隨化佛後生寶池中。
經七七日蓮花乃敷。當花敷時。大悲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放大光明住其人前。為說甚深十二部經。聞已信解發無上道心。經十小劫。具百法明門。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得聞佛名法名及聞僧名。聞三寶名即得往生。
下品中生者。或有眾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法而自莊嚴。如此罪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為讚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讚彼佛光明神力。亦讚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為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
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花之內。經於六劫蓮花乃敷當華敷時。觀世音大勢至。以梵音聲安慰彼人。為說大乘甚深經典。聞此法已。應時即發無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佛告阿難及韋提希。
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歸命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花猶如日輪住其人前。
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於蓮花中滿十二大劫。蓮花方開當花敷時。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即為其人廣說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輩生想。名第十六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