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4日 星期一

《淨念相繼》(已刪)

《淨念相繼》 《楞嚴經、念佛圓通章》:『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把成就「三摩地」(三昧),分為三個過程: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 一者。都攝六根。「眾生心」無不時時刻刻在攀緣六塵,喜聽「美音」,想看美色,想吃美味---,心念隨著外境紛擾不息。「心念」要止息妄動,首在「都攝六根」,攝心歸一。 「都攝六根」最初方便,以「繫念所緣境」最善巧,比如「觀呼吸」,繫念「呼吸」一進一出,或繫念「佛菩薩名號」,令心內觀,止息外境攀緣。當「佛號」口念心聽時,舌根、耳根、意根就攝受專一;此時眼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去聞氣味,舌根功能也隱沒,身子也不會放逸動搖。「六根」不再攀緣外境,一心一意攝於「佛號」,「妄想」伏住不起,是為「都攝六根」。 二者。淨念相繼。「都攝六根」一心念佛,「佛號」清明了知,一句一句的念過去,心念明明了了,沒有妄念,即是「淨念」。 「淨念」最初,猶似一個「點」,一個「念」,如「阿、彌、陀、佛」是四個念,四個不相連的「點」。直至念誦純熟,「佛號」漸漸一氣呵成,由「點」相續不斷,連成「線」,即是「淨念相繼」。 成就「淨念相繼」的「念順」乃「由尋而伺」。「尋」有著來來去去的念頭,就像貓在找老鼠,過程中的「念頭」是斷斷續續的找。當找到了,就一心專注在老鼠的動作,念頭不再移動了,專一注視,相繼不斷;不論老鼠抬頭或駐足,都明明了了,即使在評估捕捉時機,也沒有離開當念,即是「伺察」。就如「阿彌陀佛」四個字,不斷的誦過去,明明了了,但是都沒有離開「念佛心」當念,相繼不斷,是「淨念相繼」。 契「淨念相繼」並不難,以「觀呼吸」來說,緣住「呼吸」一進一出,只要【持之以恆】的精進,緣住「呼吸」的心念,就會慢慢「由緊而鬆」,「攀緣習性」的干擾會逐漸淡化,直至輕輕一提,「呼吸進出」明明了了,「淨念相繼」就漸漸了然於胸。 「淨念相繼」的心念越是「寬鬆」,「觀照力」就越是明利。就如我們用力看小字,就會忽視旁邊的動靜,心念放鬆下來時,周遭的動靜反而明明了了。「放鬆身心」的「伺察」有淡化「分別習性」的力量,「定心」也會從「淨化分別習性」中增長,也當是成辦「淨念相繼」的一個「要訣」。 「佛號」起起落落,「念佛心」則相繼不斷,任運而行,或可說是「一心不亂」的行相;若能再依於「串習力」,直至「無功用運轉作意」,「作意行相」泯息,當能直契「三摩地」。 《楞嚴經》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旨在開示由「憶佛」成就「念佛三昧」的要領。世尊開示以「如子憶母」來憶佛,猶如遊子思念母親的慈愛。只是「遊子」能夠不假思索的憶起母親的「慈容」與「慈愛」,「念佛者」則不易觀起佛的相好莊嚴,以及交融「如來不思議悲願」。 古德提倡攝心於「如來名號」,以名攝德,就比較容易觀得起來。「以名攝德」,意謂「名號」中含攝如來救度眾生的「大悲願」在其中,而非只是單誦「名號」;就如「如子憶母」,憶念母親的慈容時,含攝著「母愛」在其中。如是「佛號」不斷的誦過去,聲聲交融如來的「恩德」,「淨念」相繼不斷;猶似「浪花」起起伏伏,生生滅滅,大海不增不減,由此趣向「三摩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