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5日 星期二
「胡松年居士」往生記
作者:真華法師
靈巖山是個專修淨土的道場。因此,除了數百個出家眾以之為安身立命之處以外,並且不少專修淨土的居士,常年住在山上隨眾熏修。在我記憶中經常住在山上的居士有:竇存我、胡松年,以及無錫的一位王居士等十餘人; 來來去去的則有“在家頭陀”之稱的高鶴年、龍健行( 即現在的本際法師) ,以及為報父仇槍殺孫傳芳的施劍翹等人。因為我是知客,所以與他們接觸的機會比較多些,而對於常住在山的人,認識也較常人為深。尤其是對於胡松年居士的預知時至,身無病苦,安詳往生的事,在我的記憶中最為清晰,給我的影響也最深。現在我來談談這一經過情形,使一些對於淨土法門疑而不信,或信而不堅的人聽了之後,或許會把他們的觀念轉變一下吧?
一九四八年×月×日的一個早晨,有一鬚髮如銀、健步如飛的老居士,進了靈巖山寺的山門,便高聲對門頭師說:“師父! 我來給您告假,明天上午八點鐘我就要回家了! ”說過,即向門頭師頂禮一拜。
門頭師一聽驚了一跳,遂問:“老居士! 你住在新塔院裡不是很好嗎? 為什麼忽然要告假回家呢? ”
那位老居士笑笑對門頭師說:“住新塔院裡好是好,但再好總沒有家好吧? ”
門頭師聽了又是一驚,心想:“一定是誰得罪了他? 不然他是不會急著要回家的! ”
於是,那位老居士到了客堂,進了庫房,入了丈室,乃至跑到東西關房,見人就拜,拜了就說:
“師父! 我來給您告假,明天上午八點鐘我就要回家了! ”
當他到丈室與妙真和尚告假時,妙真和尚不相信地看著他,而他卻認真地對妙真和尚說:
“我昨天晚上夢見了觀世音菩薩和師父( 指印光大師) ,菩薩用淨水向我頭上灑了灑( 筆者按:此正應“觀音甘露灑我頂”句) ,印光師父手執一朵黃色蓮華放在我腳上( 筆者按:此正應“勢至( 釋廣覺《悼印光大師長頌》中有:'師是西方大勢至'一語) 金台安我足”句) ,說:'後天上午八點鐘我來接你,趕快請人助念! '看情形我就要往生了! 和尚慈悲請您派幾位師父助我念佛,免得到時候心忙意亂,作不得主! ”
妙真和尚見他說得那樣子認真,知道不是玩笑,便親自陪他到了客堂,叫僧值師馬上派人替他助念。他,到底是誰呢? 他就是胡松年居士。
客堂裡的四位知客( 我亦在內) 和一個僧值,一聽說和尚叫派人替胡松年居士助念,有的感到驚奇,有的覺得好笑。有的竟說:“大概是胡居士住在塔院裡住得太寂寞了,叫幾個人去敲敲念念,驅除寂寞吧? ”然而和尚的命令是不敢違背的,僧值師只好到佛學院裡找八個學僧,隨胡松年居士去新塔院。胡居士臨離開客堂時,手指著牆上掛的一付對聯( 筆者按:該對聯爲印光大師生前自撰自 書,聯語是:“應當發願,願往生,客路崎嶇由彼戀; 自是不歸,歸便得,故鄉風月有誰爭? ” ) 連說:“我就要去與師父同享'故鄉風月'了,我就要去與師父同享'故鄉風月'了! ”
第二天吃了早粥,許多執事都以好奇心去新塔院,一睹聲言在八點鐘就要回“家”的胡松年居士的究竟,當然我也不會例外的,因為我是最歡喜看稀罕事的呀!
大家進了新塔院,聽到一陣緊似一陣的念佛聲,從胡松年居士的靜室里傳出時,共同有一種“大事不好了”的感覺! 但等到進入胡的靜室,大家緊張的心情便鬆弛下來了; 原來此時胡正在與妙真和尚談笑自若地細聲交談著。只聽和尚問他說:
“你早上吃稀飯沒有? ”
“跟平時一樣,吃了兩碗。”
“身上有不舒服的感覺嗎? ”
“沒有,一點也沒有。”
不過,胡接著又肯定地說:
“我在八點鐘一定要去的! ”
後來妙真和尚又問他,要不要通知他在上海銀行界服務的公子? 他搖搖頭說:
“這點,我昨天就想過了,還是不通知他們的好。因為他們都不大懂佛法,一見我要去了,一定會哭哭啼啼的,反打閒岔。和尚既然也想到了這點,就請和尚馬上打電話告訴他們吧! 我想:等他們接到電話來到這兒,我也就到極樂世界了! ”說過,他向諸師合合掌,就端坐在床沿上隨眾念佛了,情形一切如常,毫無異樣,誰也不相信他在一小時之後,就能往生極樂世界。
可是,當時鐘的長針指在七點半上,說也奇怪,靜室裡的人和物都漸漸起了變化! 先是胡松年居士的姿式由端坐變為側臥,念佛聲由高誦變為低吟,由六字變為四字,由四字變為一字——佛,佛,最後只見唇動就听不到聲音!
助念的人看到這種情形,都緊張起來了,尤其是妙真和尚,眼看到這位多年的老護法就要離開人間了,緊張中並帶幾分感慨!
桌上的一盞小小的油燈,光亮原是忽明忽暗極其微弱的,奇怪! 在時鐘剛剛敲過八下,胡松年居士咽了最後一口氣時,突然,光明炯炯,猶如千日聚於一室; 並且,在靜室百步以內的上空,好像有“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而成的一種聲響,自然發出“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的六字洪名。大家目睹這種“放光現瑞” ; 和耳聞這種“天樂盈空”的境界,都異口同聲地說:
“胡松年居士真的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 ”
這,鐵一般的事實擺在眼前,使我不得不深信印光大師所說的:“淨土法門,別無奇特; 但要懇切至誠,無不蒙佛接引,帶業往生”的幾句格言。
2025年3月22日 星期六
《一心不亂》功德
《一心不亂》功德
《彌陀經》:『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若一日、若二日」是不定詞,這句話或可解釋成:依善根差別,有人執持名號一日,即達「一心不亂」;有必須「七日」,乃至「七年」才能達成【一心不亂】。在當日常中,時時心繫彌陀,行也阿彌陀佛,坐也阿彌陀佛,也可是「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的一種詮釋。直至一心時,才能在臨終前,與「彌陀大願心」感應道交,現前來迎。
「念佛求生,必生淨土」,當中是有「條件」的,不是泛泛的散心念佛,就能與彌陀如來感應道交;就如「放大鏡」與「紙」放在一起,會生「火」,是有條件的。如果「放大鏡」動來動去,不能「集中定點」,「火」是生不起來的。「念佛必生」也如是,若不能達到「一心不亂」,就難以與「彌陀大願心」感應道交。
或有眾生「信心」不足,古德為接引求生,會鼓勵說「只要有信願心,念佛求生必生。」未談及「一心不亂」,是怕眾生畏懼難証一心,因而而發不起「信願求生」。即使現生未達「一心」,也有可能在臨終助念中,或在「中陰身」中達「一心」。至少,今生念佛求生,必然積下善根,結來生之果。
《無量壽經》:『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能夠從念佛中發起「信心歡喜」;這「歡喜心」必然已放下世間戀執,否則那會生起「念佛歡喜心」?有這「信心歡喜」,就有成就「一心」的力量了。念佛不得「一心」,無非是心繫世間,造成「妄念」在念佛中,不自主的現起。
「念佛者」若真能「行也阿彌陀佛,坐也阿彌陀佛」,「妄念」就無由生起,沒有理由不達「一心」。只是眾生無始以來的「攀緣習性」非常頑固,若不能老老實實的一心念佛,轉「攀緣心」為「皈依心」,世間「虛妄心」就不時現起,難以淨化、消泯。所以
澈悟大師說:『欲決定生西方者,具有二種行,定得生彼。一者厭離行。二者欣願行。』
2025年3月14日 星期五
從《自性彌陀》看《六祖壇經》淨土說
從《自性彌陀》看《六祖壇經》淨土說
「自性彌陀」指每個人的「心性」,原本都清淨如佛,也是所謂「即心即佛」,也名「自性天真佛」。這是在理上說,這個「理佛」是「法身佛」;但是我們眾生身染「貪瞋痴」,「心性」覆上無明,無以顯現「法身佛」;只能依於「六根」來識別外境,「眼界、耳界」等等都困在色身之內,無法遍十方界。必須經過修行,消除妄想執著,才能開顯「自性彌陀」。依於「自性彌陀」成就佛國淨土,也名即事即理,理事圓融。
「心、佛、眾生」平等無別,法藏比丘能夠成就「彌陀如來」,我們的「心性」也一樣能夠成就「自性彌陀」。
從事相上說,西方「極樂世界」距娑婆世界有十萬億佛土之遠。就「唯心淨土」而言,十萬億佛土之遠的「極樂世界」,並沒有跳出吾人心性之外,乃至十方無量佛土,都在吾人心性之內。
極樂世界的眾生,都在仗持「極樂世界」的法緣,來成就「自性彌陀」,乃至成就「佛國淨土」。只是「眾生心」在尚未契應「自性彌陀、唯心淨土」之前,在「妄想分別」下,「極樂世界」在離娑婆世界十萬億佛土之外。
《六祖壇經》:『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恆安樂。』
『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明示所言「淨土」指的是依於「無念」証「自性彌陀」,不是「淨宗」的西方淨土。「西方人造罪」也不是指「極樂世界眾生在造罪」,因為極樂世界沒有造罪因緣,乃是「反問語」的語法。《壇經》又說:『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也明示「西方」是「自性彌陀」,不是彌陀如來所成就的「西方極樂世界」。
禪宗以「明心見性」為宗,欲達「明心」就得「心淨」;欲得「心淨」就得達「一心」;欲得「一心」就得「死盡偷心」。若是一方面在力証「明心見性」,一方面還在求生西方,「願東願西」就是「偷心不死」,不契《壇經》的「無念」宗旨。上述這段話,當是六祖為了讓眾生「死盡偷心」,契入「無念」的方便語,並不是在否定「西方極樂世界」。
《壇經》中的「心淨國土淨」也是直示「見性」的要旨,直示但心清淨方能自見「自性西方」,也不是在否定十萬八千里外的「極樂世界」。就如《壇經》也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也如是依於「無念」,無住無執於「持戒、禪修」,直取見性,成就佛道,而非否定「持戒、修禪」的功德。
《壇經》說:『迷悟有殊,見有遲疾。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淨其心。』「迷人」指的是「不了自性本具清淨佛」,尚執在「心外有佛」,才需要念佛求生,並非在句定「求生極樂世界」。
《壇經》說:『使君!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無不善」是「一心清淨」的異名,「一心清淨」即直契「自性彌陀」,所以「不遠」。「懷不善之心」即心染雜念,就無以契入「自性佛」,所以「念佛往生難到」。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