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2日 星期日

《占察經》之「念佛法門」

《占察經》之「念佛法門」 《占察經》談到信解修証「一實境界」有「利根與鈍根」的不同,修習行門也就不同。《占察經》:『若人雖學如是信解,而善根業薄未能進趣,諸惡煩惱不得漸伏。』蕅益大師在《占察善惡業報經疏》上說:此須四句料簡: 一『自有善根厚而煩惱薄者,如前即應學習真如實觀者是也。』比如一聽聞「四聖諦」就生起厭離世間,一心向道,例如六祖聽聞《金剛經》偈語,就一心出家求道。這類「大利根者」妄想少,煩惱薄,適合修習「真如實觀」。 二『自有善根厚而煩惱厚者,如前應當先學唯心識觀者是也。』能夠信解「一實境界」,但是對於世間名利、情愛的染污尚重,總是放不下,難以降伏業障;這類善根而煩惱厚的「鈍根者」,則適合修習「唯心識觀」。 三『若善根雖薄,煩惱亦薄者,事可兩向。以煩惱薄故,可習真如實觀;以善根薄故,或先學唯心識觀也。』聽聞世間「空、苦、無常、非我」法義,必須時時思惟觀察才能有所感受「世間無常、人身危脆」的事實;由於煩惱蓋障薄,少會受到「世間名利、欲愛」的紛擾,也可以熏習「真如實觀」。由於「善根薄」,般若智不易開啟,若先學「唯心識觀」,會是比較穩當。這類根器可以「兩者」互相熏習併進。雖然「真如實觀」與「唯心識觀」各攝一切法,卻不妨礙互相熏習,猶如「止觀」兩輪車輪同時併進,止成觀乃成,觀成止乃成。 四『今為善根薄而煩惱厚者,多疑多障,并不能即修唯心識觀,須為別示善巧方便也。』若是善根薄,煩惱又深厚;這類「鈍根者」,即使時常聽聞世間「空、苦、無常、非我」法義,也難以「親切、深刻」感觸「世間無常」;又深染世間五欲,放不下世間,必須經過生病,或者各種逆緣煩惱的逼迫,才會生起厭離世間的決心。這類「鈍根者」就還不適合修習「唯心識觀」。 所謂「別示善巧方便」,指的是地藏菩薩為我們這類「鈍根者」提出一個特別方便,於『一切時、一切處,時時勤誦地藏菩薩名號』,以「名號功德」來淨化業障,厚植善根福德來具足修習「一實境界」的資糧。 只要能一心持誦「地藏名號」,並得「一心」,就能感通菩薩加持,達到淨化業障,降伏昏沉、掉舉,令智慧猛利,具足信解「一實境界」。再由此才得以觀察「地藏菩薩法身、諸佛法身,以及自己心性」本然平等無別,不生不滅,常樂我淨,功德圓滿,是現今「皈依處」。同時深入觀察「五蘊色身」乃無常、苦、無我、不淨,如幻如化,生起世間「厭離妄執心」。若能如是精勤「法身觀與厭離觀」,必定增長「一實境界」的淨信力,淨化蓋障。《占察經》說此人命終後,不但不墮惡道.八難之處,並且具足因緣修習正法。也能依此「功德力」隨自己的心願,往生所希求的佛國淨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