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4日 星期三

《恭敬心》

《恭敬心》是証道直捷要門 古德說:「佛法從恭敬中求」,不是恭敬「善知識」,「善知識」才會傳法給你,而是恭敬「善知識」的當下,即恭敬自己的心,在「恭敬心」當下,即伏下我慢、放下主觀知見與雜念,一心傾聽,在「直心」下,佛法甘露才能湧入心中。 印光大師說:『誠與恭敬,實為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之極妙秘決,故常與有緣者諄諄言之。』又說:『余常謂,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這句話是大師經過數十年的修學經驗所說的「肺腑之言」,也是在為我們開示修証的「要訣」。 同樣是「誦經、禮佛」,為什麼成就各人不同?當中涉及「恭敬心」深淺差別,如印光大師說:「持經念佛之事雖同,心之誠有淺深泛切之不同,則其利益便大相懸殊矣。」 「恭敬心」這名詞,大家都明白它的道理,只是我們一般人都會覺得沒什麼玄妙而忽略過去,也就錯過了無上機緣。依於「誠敬心」來直契修學,當中的奧妙,很多人就未必知道了。印光大師學佛之初,深感罪業深重,時時都在尋找方法致力於業障消除,一心尋求古德在求道過程中,是如何來成就道業的?經過無數歲月後,才領悟到了「誠敬心」「誠敬心」實在是「超凡入聖」、「了脫生死」的無上要訣。只是人們都輕易的給看過去,以致不能領悟它的奧妙,很是可惜。所以印光大師每遇有緣者,我都會用心良苦的告訴他這個要訣。 印光大師談到「佛像」、「經典」時,告誡我們面對「佛像」一定要把它當成「真佛」,發自內心真誠的敬畏,才能生起「誠敬心」。或讀誦「經典」或看「祖師語錄」時,心中要觀想「佛祖或祖師」親自在為我宣說,不敢有稍有不恭敬的心。 「禮佛、誦經」時,觀照佛在當前,要至誠恭敬,也必然會有力的伏下「我慢心、雜念心」。「至誠恭敬心」當下,就契應「禪定」,具足伏下「妄念」,截斷妄流的力量,更是相應「清淨心」的無上妙法,卻常被我們忽略過去。 「誦經」來對「佛菩薩」的「恭敬心」是一大善巧,如誦《地藏經》,若能如實感受菩薩所發「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証菩提」的大愿,無不令人生起對菩薩的恭敬、讚歎;或誦《普門品、淨土經典》來引生對觀音菩薩的恭敬心與皈依心。「誠敬心」若能充滿自心中,一切法門的行持,理當沒有不成就。 「恭敬心」與「一心」,如影隨形;心越是恭敬,越能一心至誠。古德說「集心一處,無事不辦」,所以「恭敬心」是証道的直捷要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