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6日 星期二
面對「妄念」、轉化妄念過程
面對《妄念》
我們眾生一生中,多在「妄念」中度過,做不到「活在當下」。比如初修「打坐、念佛、誦經」時,「妄念」就會一直跑出來。「妄念」來自於「攀緣習性」,追根究底,在於「貪瞋痴」的染執。要能扭轉「妄念」,就得依於「禪定」截斷「攀緣習性」;依於「般若慧」照見「貪瞋痴」的染執。
「念佛者」雖然想要一心念佛,「妄念」就是不時的現起;造因於「欣樂世間五欲」的習性太深厚了。不是一時的「念佛」就能「伏下妄念」。若沒有時時觀照「世間空、苦、無常、無我」來淡化世間的戀執,「世間五欲」的習性很難撼動。所以「念佛者」求生極樂世界的欣樂心,要立基於「照見世間無常虛幻」的「正知見」下。
「妄念」與「正念」本是同源,本同一心,不是「正念」之外另有「妄念」。只因「心」迷於外境,生起「妄想分別」,才成為「妄念」,所以起心對抗「妄念」是不智的。也因此,「妄念」的淨化不是「敵我」兩軍作戰,要把對方給殲滅。猶如永嘉禪師說:「無明實性即佛性」。
「妄念」根源於無明、昏沉、不正知,「心」才會攀緣外境,引生無量妄想之念。所以「妄念」的消泯,不在於「對抗、消滅」,只要「明覺妄念緣生無性」,就會在「正念」的明覺下,不用起心消除,「妄念」自然消泯不起。就如我們一心穿針時,妄念了無踨跡;就像太陽一出來,黑暗即消踨無跡。
「正念正知」的「明覺心」,是淨化「妄念」的靈方。「禪宗」的「參公案、看話頭」時,即「正念正知」於「公案、話頭」,「心念」就如日正當中,豈有昏念?如虛雲老和尚說:『除妄想,就要借重「一句話頭」或「一聲佛號」,作為敲門瓦子,以輕妄制伏粗妄,以毒攻毒,先將粗妄降伏,僅餘輕妄,亦能與道相應;久久磨練,功純行極,最後輕妄亦不可得了。』虛老把「對治妄想」的要領,說得清楚明白。「參公案、看話頭者」只管緣住「公案、話頭」,「妄念」不消而自消;「念佛者」只管一句佛號驀直念去,妄想法爾消泯。
又如有人問豁然大師說:「如何得除雜念?」師答:「不消除得,但自抖擻精神,以此一念全提在佛上,雜念即無。」雜念不需要起心去消除,只要抖擻精神,提起佛號,把心專注在「佛號」上,雜念就自然的消失。
蓮池大師也開示說:『(莫謂)念佛功夫不能攝心,不知汝無量劫來生死根由,如何能得即斷?且萬念紛飛之際正是做工夫時節,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後工夫純熟,自然妄念不起。』
我們最初念佛時,會發現妄想紛飛更加明顯,這是無始以來的「妄想習性」被激發出來,並不是因為念佛才會現起。
當我們念佛時,傳來「音樂聲」,心念若受到影響,不能說是「音樂」來干擾念佛。心念若是不去執取「聲塵」,「音樂」猶如走在路上的陽光和微風,並不會干擾我們的心,不會成為妄念。除非你在意它,就被它所主導,成了你的妄念。
從「淨化妄想」看「南北傳」差別
我們眾生所以念念「妄想紛飛」,在於追逐「感官欲樂」,迷失了本具的「覺性」。「南傳佛法」重視「從禪定觀照無常無我」來斷除「妄想習性」,會特別重視「靜態禪修」。「北傳」雖然也明了「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行持」上,重視「發菩提心」,只要「發願心」堅定,念念上求佛道,下濟眾生,在無盡的「為眾生奔波」下,「妄想」就有力的伏下,漸漸的淨化。
轉化「妄想」三過程
我們眾生的「妄想習性」非常頑固,所以對治「妄念」最切,首在轉化頑固的「攀緣習性」。「攀緣習性」的轉化,首在「都攝六根」,截斷妄念洪流,令心回到「正念正知」。比如「念佛者」,以「佛號」為「所緣境」,令心繫念「佛號」,正念正知。最初佛號的「作意」心念,是強大的粗念,以「妄想」有多頑固,「作意」就得多強大。比如「觀呼吸」的「數息」,最初即在對治強大的妄念。
「攀緣習性」淨化一段時間後,「作意」就不必那麼刻意繫念「所緣境」,「佛號」也能不忘失,則轉為「憶念」,時時「都攝六根,淨念相續」,此時「妄念」還是不免時時現起,以自心「妄想習性」已沉積無量劫,跳不脫「貪瞋習性」。深入禪定,繫心一境,雖然也能伏住妄念不起;然而,一旦出定,「貪瞋種子」依然會現起,妄念依舊會彈起。必須時時以「空性智」,洞見「諸法無常」,「一切念」本然緣生無性,才能從「妄想本空」的「般若智」瓦解「妄想習性」,是為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乃活在當下,正念正知。生活中的一切心念,都在「業力緣起」中,不能跳出「五蘊身心」的一切念;一切心念的現起,無非隨緣而念,緣盡而滅。「心」隨應不住,「應心」無所住,即是「活在當下」,當是我們初學者所努力的方向。
若沒有經過前二階段,沒有時時「禪觀」,觀「諸行無常」,一切現象無常,觀照「五蘊身心」無我,會在「根境」相觸當下即迷失在「情境」中,「活在當下」是沒有力量的。以「妄想習性」強過「正念正知」的般若力,只能「憶想」而知,「心」無以輕鬆寬坦的活在當下,正念正知。
成佛時,微細無明方能淨盡,所以「轉化妄想」必經無量過程,今就修習感想,略言之。
訂閱:
文章 (Atom)